「大自然」第107期選文
【2010生物多樣性特報】

Plus one Plus you 生物多樣性 非你不可

文/本刊編輯部
圖/李玲玲

  1992年6月,全世界一百餘國的政治領袖於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聯合國環境與開發大會,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期許透過締約國的努力,推動並落實公約三大目標: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其組成分子,以及公平合理地分享生物多樣性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利益。

  台灣雖非正式締約方,但從每年一次的大會,我們從未缺席,並依循公約組織所訂之2010年目標國內各部會分項執行中;今年是檢視成果的一年,也是階段性工作完成的一年,行政院永續會生物多樣性組在秘書處林務局的策畫下,將階段性的成果展示於國人,並力邀相關部會、縣市政府、農委會所屬單位及保育團體一起在工作嘉年華設攤宣導,藉機讓國人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更多,對政府各級單位的工作內容更瞭解,並且在自己的生活中落實對生物多樣性有益的事。

  林務局將在2010年生物多樣性年舉辦多項活動,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特地製作這個專欄,匯整有關生物多樣性公約發展、大事紀及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的大會議題等等,希望給讀者們完整的生物多樣性相關概念,有助於大家看展或自行搜尋時的印象,比這些更多的資訊將建置到專屬官網──www.2010plusyou.tw 供大家點閱。另有生物多樣性講座,請詳閱本期第116頁。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2010生物多樣性特報】

渦蟲印象

淺談台灣的渦蟲

文.圖/向高世 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

 
  每當提到渦蟲,不少人便會聯想到國中或高中生物課程中的再生實驗, 但若再進一步詢問,多數學生卻往往只見過課本內的淡水渦蟲圖片,曾經實 際看過活體的人則寥寥可數,更別說要在野外遇見時,能馬上認出這類再生 能力超強的小動物了。
 
  會有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難理解,因為「正常」的情況下,在以升學 主義為導向的教育體制內,大部分的老師僅會將課本中像這樣的內容照本宣 科地帶過,只要考試時會寫,並不需要真的帶領學生進行這項實驗,而回想 自己求學的過程,也一直是在這種畸形的「常態」情況下成長,從國中、高 中就一直聽到生物老師說「釣渦蟲」(註1)的有趣故事,但說到最後,老師 往往會只附加一句話:「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釣釣看」,便不了了之, 也因此筆者對這種具有超強再生能力的動物,一直存留著神秘的暇想。
 
  說來慚愧,即使後來大學唸的是生物系,對於這類動物的基本常識應有 些許增長,雖然往戶外跑的機會亦較班上多數的同學多,也在野外遇過不少 陸棲渦蟲,但對於淡水渦蟲仍維持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到畢業也還不曾實際見過。
 
  直到就讀研究所,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才在朋友的水族箱中首次見到 牠的廬山真面目:「原來這種看過無數次圖片的小動物,是長這個樣子!」 而對喜歡從戶外較潔淨淡水域中撈小生物來飼養的朋友來說,這種動物算是 常見的不速之客之一;在看過實際的長相後,「渦蟲」也就成了之後筆者在 野外進行兩棲爬行動物調查時,常會順帶稍微留心的動物類群,雖然只是粗 略的觀察,但仍看到不少有趣的東西。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焦點】

螢火蛙鳴鬧夏夜

台灣常見螢火蟲生態介紹 

文.圖/吳加雄、楊平世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昆蟲保育研究室

 
  自古以來,關於螢火蟲的描述便散見在各類典籍之中,如《詩經》的〈東山〉,寫征夫遠行思鄉,遙想家園荒涼的景況,透過重章疊句的韻律,緩緩搖蕩出心中的傷感,其中「町?鹿場,熠燿宵行。」點出白天田舍旁的空地佈滿了野鹿的足跡,夜來則有煢煢螢火明滅閃爍;「宵行」原指夜行,代指「喉下有光如螢之蟲」,藉著點點螢光寫出人跡罕至的荒蕪。而《禮記》〈月令〉中也有「季夏之月,腐草為螢」的記載,雖帶著變形神話浪漫的想像,但不無先民對螢火蟲自然生態的觀察。文學的意象多由生活中提煉而來,如今正值春夏之交,賞螢季即將來臨,因此下面便簡略介紹台灣螢火蟲的生態及賞螢的地點,希望大自然的生物會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更多的驚奇,詩意地安居在自然與人文之中。
超過50種螢火蟲揭開賞螢序幕
  又進入春暖花開的三月,正是台灣各縣市政府熱烈舉辦花季活動的時候,當花季結束之後,便開啟了「賞螢」的序幕。台灣,不負「福爾摩沙」之名,在這片小小的土地上,竟有超過五十種以上的螢火蟲,更幸福的是,四季皆能在不同的棲地環境中,發現這些在黑暗中帶來光明與希望的小小使者,然而受限於螢火蟲族群數量不一或棲息環境限制,一些族群數量較少或對於棲息環境干擾忍受度較低的螢火蟲種類,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總是緣慳一面,但無妨,因為常見的螢火蟲對於普羅大眾所帶來的生態悸動已出現在年復一年的賞螢季中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觀察站】

海岸保護與海濱植物保育 

文.圖/高瑞卿、張雅雯、伍淑惠 林業試驗所

海岸環境三十六變 

   海洋是福爾摩沙最珍貴的自然資產之一,守護海洋的海岸與海濱植物亦相當地珍貴,然而台灣綿延1,200餘公里長的海岸線就整體看來卻是殘破不堪。任意開發海岸的結果,不僅破壞了海岸景觀,也導致海域生態及濱海生物相的改變。 

  舉例來說:東北角許多海岸地區的天然潮池與潮溝被砌上了水泥,改建成魚塭或九孔池,大大破壞了原本自然美麗的景致。這些人工建物就像是一塊塊的大補丁,讓有萬年以上歷史的海蝕地形變得殘破、滑稽而突兀,失去了海岸景觀的自然天趣,也間接破壞生態平衡。 

  西部與西南海岸被過度開發也是海岸環境無法癒合的傷口。未經詳盡規劃的土地政策令海岸顯得破碎;密密麻麻的人工地景讓大地無法喘息;濱海工業區、港口與魚塭等開發行為雖然帶來短暫的經濟價值,卻付出土地永久難以復原的代價。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綠色瞭望】

動物莊園

文.圖/楊恩生 亞熱帶生態藝術協會

老森林中的山居歲月 1999年2月、7~8月 

  咖啡溪(Coffee Creek)位於美國北加州喀斯開山脈(Cascade Range)及海岸山脈(Coast Range)之間,北美洲西部老森林(old growth forest)的南緣,南邊就是知名的三大湖泊崔尼提湖(Trinity Lake)、夏斯塔湖(Shasta Lake)與威士忌鎮胡(Whiskeytown Lake),是北加州最熱門的休閒旅遊勝地。 

也許是因為離群索居,住在山村內的人僅有100人左右。 

  150多年前,加州湧現淘金潮,當時咖啡溪還是印地安人捕魚的漁場。傳說當時一位淘金客,牽著一匹馱著咖啡袋的驢子過溪,邁上河岸時,發現整袋咖啡在過溪時已經全部溶化,溪水變成了咖啡色,從此咖啡溪有了自己的名字。這個傳說和希臘神話中弗里幾亞國王麥達斯為了解除酒神的黃金魔咒,在帕克托羅斯河中沐浴,使河中泥沙都變成了耀眼的金沙,有異曲同工之妙。 

150年前的咖啡溪,我相信溪水不但有咖啡的顏色,也有咖啡的香味。 

   從小,母親教我唱的兒歌:「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幅溫馨的山居畫面,一直是我思思念念的永恆印象。居於山中的農莊,成為我一生除了當一位畫家之外最重要的願望。為了一償所願,我不停的尋尋覓覓20多年,想在鄉間找一片避世的桃花源,作為身心靈養的淨土。梨山、台東、澳洲、紐西蘭、中國西部,許多地方都留下我留連徘徊的身影。每次都是滿懷憧憬而去,卻又難掩失望而回。不是這些地方不美,而是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生氣」,一點「感覺」。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Hits / 651   Update / 2016-08-17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