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第125期選文
【生態焦點】

神秘的鄰居

在田鱉田中遇見石虎

  

文.圖/李璟泓

  在整理中的上千張自動相機所拍攝的野生動物中看到石虎的身影時,內心不免有著莫名的激動,因為,我們一家人居然可以跟石虎當鄰居!而且牠們就出現在我們的田地旁邊!
成為田鱉田農夫 

  這塊位於苗栗淺山地區的農地,是因為朋友在進行生態調查時,發現了數量相當稀少的印度大田鱉後,一家人開始參與此地的「田鱉米」計畫,從生態觀察、嬉戲到定期購買當地的農產品並參與田鱉米的耕作,經歷了兩年多的時間,最後決定把位於這個小山谷中的一塊農地買下來,除了讓兩個年幼的孩子可以接近自然外,我們有個簡單的想法就是讓這片農地及旁邊的山林可以成為「龍貓森林」,保護生活在此的野生動物。現在,我們開始跟著這裡的「田鱉伯」學習農事,而一家人最常在田裡做的事,就是進行自然觀察。

是「Who/虎」吃了虎皮蛙? 

  2014年的3月中旬,大家正在曾經有田鱉繁殖的田裡挲草,我們注意到田間有一隻虎皮蛙的屍體。這隻虎皮蛙的前腳都被咬斷了,頭到背部的皮肉也被啃食過,顯然有野生動物在此以牠們為食。 

  是誰呢?我們懷疑就是山谷中的高階消費者石虎的傑作,但是據田鱉伯跟田鱉嬸的說法,自從十餘年前看過石虎拖走他們養的山雞後就再也沒看過石虎了。所以解答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在田邊裝設自動相機。 

  連續數月,相機拍攝了數千張的照片,許多都是田鱉伯在田裡辛勤整地、除草的照片,也拍到了黃頭鷺、小白鷺、竹雞、一隻短尾貓、一隻骨瘦如柴的黑狗。但是很少拍到在此出沒的野生哺乳動物。我們在此地住了數晚,也僅有近距離的與兩隻白鼻心打過照面;除此之外,就只是看到菜園中或是沙地上留下的鼬獾腳印,或是牠們翻掘蚯蚓所留下的掘痕。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觀察站】

是致命場所還是溫暖棲地

高速公路的蝙蝠調查

文/林清隆、何英毅、蕭淳任 台灣蝙蝠學會
  鄭錫奇、周政翰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灣蝙蝠學會
  林俊儀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道路建設的負面效應 

  道路是人造的線形運輸建設,相關設施連接不同的地理區域,伴隨著人類活動而產生,提供了車輛與行人通行,有效地縮短往來的時間,可謂是人類歷史文明的象徵,以及科技進步的指標。然而,隨著人口數的快速增加,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與日俱增,人類活動範圍也逐漸深入荒山野地和原始森林。道路系統的建構無可避免地會佔用或干擾部份土地,其對於生態地景的主要影響為棲地損失及阻隔效應,錯綜複雜的道路網終將導致棲地的破碎化,並會加強棲地孤立的效果。此外,來往的車輛所造成的噪音、光害、視覺擾亂、微氣候改變,並散佈有毒物質於空氣、水質與土壤中,使得自然棲地的劣化現象更為嚴重。對於野生動物而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阻隔道路兩側生物的交流,甚至造成路殺現象(被疾駛的車輛撞死)。

  國外的研究指出,許多國家的道路面積雖然僅占國土面積的1〜2%,但影響範圍卻高達15〜20%的土地。根據我國「交通部公路總局」與「國道高速公路局」的統計報告,累計至2012年台灣的高速公路長度總和約為1,009公里,面積約為83平方公里;一般公路長度總和約為47,024公里,面積達235平方公里。道路面積總和達全島面積之0.9%,密度為每平方公里土地有0.6公里道路。但因台灣為狹長地形,咸信將有更多的國土面積被道路系統影響。因此,道路設施的闢建,特別是在遠離都會區的自然山林,或是都會地區周邊的山麓丘陵,都必須謹慎為之;事先評估其開設的必要性,並權衡自然體系生態功能的完整性。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2014生物多樣性特報】

TPSI GO!

建立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

文.圖/李光中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國際里山倡議的概念和作法,自從2010年底引進台灣後,受到政府和民間的歡迎。各地符合里山倡議精神、從事農村地景保全活用的案例也愈來愈多。然而,台灣目前尚缺乏整體性的里山倡議規劃和推動架構,來整合及強化政府和民間的智慧及力量。

台灣推動里山倡議的現況與挑戰 

  國際里山倡議是為積極回應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2011-2020年)而啟動,因此台灣推動里山倡議的主要負責部門,自然歸屬在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政策制定主管機關—林務局。由於里山倡議涉及面向廣(9項愛知目標),林務局雖扮演推動、協調者的角色,仍需和相關政府部門、民間團體共同合作。 

  目前,台灣各地符合里山倡議精神、從事農村地景保全活用的相關案例愈來愈多。首先,林務局以里山倡議為主題,在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濕地、新北市金山區八煙聚落、新北市貢寮區田寮洋、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等地區,推動水梯田和濕地生態復育計畫。此外,林務局也積極與學術機構合作,探討「濕地生態補償方案」、「國際里山倡議發展趨勢和運作機制」、「里山倡議經濟效益評估」等課題。

實踐範例 

  里山倡議目標的達成在於實踐,實踐範例(good practices)起著提供指引或借鏡的重要功能。國際里山倡議的「願景─方法─行動」三摺法架構,包含了在環境承載能力和恢復能力的範圍內使用自然資源、循環利用自然資源、認同當地傳統與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多元權益關係者參與及合作、增進當地的社會經濟效益等五個行動面向,恰可作為台灣里山倡議實踐範例的歸類。未來可藉由資訊傳播、環境教育活動、實務工作坊、實地踏查交流、研討會等管道,鼓勵台灣里山倡議實務工作者從事上述五個行動面向的相關工作,並協助其報導和論述案例的規劃過程、經營管理架構和行動的貢獻面向。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平台需要發展一套評鑑辦法,評選台灣里山倡議的實踐範例,提供國內實務工作夥伴的參考,同時向國際社群分享台灣里山倡議實踐的成果。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拾穗集】

黑鮪的悲歌

文.圖/邵廣昭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根據IUCN紅皮書瀕危物種評估標準,目前地球上所評估過的約4.5萬種野生物中,有高達37%,即1.7萬種已處於「極危」、「瀕危」或「易危」等受脅的物種。但這些被評估過的動植物絕大多數都是陸域的動植物,特別是哺乳類、鳥類及兩棲、爬行類。甚少是海洋無脊椎動物或海水魚類。此乃因海洋生物種數多,調查評估困難,多半只能被列入「資料不足」的等級。全球能被列入第一級(CITESⅠ)的海水魚類迄今也只有「腔棘魚」及「加州犬型黃花魚」兩種而已。能被列入第二類(CITESⅡ)的保育類也只有鯊、魟、石斑、海馬及龍王鯛等少數種類。許多大型重要的經濟性海洋魚類則甚難被列入,如大西洋黑鮪(T. thynnus = T. atlanticus)。牠們的資源量自1970年以來已減少了90%。

黑鮪的原「最/罪」 

  在2010年3月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中,原本已提案將大西洋黑鮪列入保育類動物,但以日本為首的國家卻以採用「責任制漁業」的配額管理制度即可,不需要用到CITES的方法來管理為由,予以封殺。殊不知「責任制漁業」管理制度所訂定的可容許捕撈量常會偏高,再加上「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漁業」的濫捕問題,最後仍會讓黑鮪面臨滅絕。更何況去參加「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或是CITES-COP會議擁有投票權的各國代表,常是政府的官員,他們多半是漁民的朋友,而非魚類的朋友。因此常常要等到該物種已經淪落到不可藥救的程度時,也就是族群量已低於其「有效族群大小」時才願意去面對及接受,卻不知此刻早已是大勢已去,無法回天了。黑鮪特別是如此,這是因為黑鮪有許多的特性,使牠成為最先被人類趕盡殺絕的物種。黑鮪之所以成為今天海洋保育的明星或最具指標性的物種,除了因為牠的資源量已經大幅銳減外,牠還有許多的生物特徵或生態的習性使然。換言之,黑鮪之「最」─反成為使黑鮪會最先滅絕的宿命。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看來黑鮪的命運似乎是沒有明天,相當悲慘。海洋魚類資源枯竭的原因包括過度捕撈、棲地破壞、污染、入侵種及氣候變遷等等,錯綜複雜不易釐清;故容易相互卸責。或許有些海洋物種的消長會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但黑鮪百分之百應是被人類過度捕撈,貪吃、好吃所抓光的。太平洋黑鮪的數量目前只剩下歷史數量的4%,相當於把全美的人口消滅到只剩下費城的一個城市的人口。因此我們當然有責任要努力來呼籲大家一齊來努力推動黑鮪的保育。一則是加強黑鮪的限漁措施。如同「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所建議的方法,應嚴格限制黑鮪的最小漁獲體型,不准捕撈小於2歲(<20公斤)的幼魚,並訂定漁獲上限在2,750噸以下。如此才有可能在10年內恢復5%。但問題是要如何才能落實管理取締,這可能比登天還難。因此退而求其次,我們只能在此呼籲消費者自己來努力,大家拒吃黑鮪魚,和拒吃鯊魚翅一樣,希望沒有買賣,就不會再有殺害。如果大家都能買對魚、吃對魚,那麼未來海裡才可能會年年有魚,這才是我們對下一代應盡的責任。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Hits / 1529   Update / 2016-08-17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