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第105期選文

【生態焦點】

傷心國土浩劫台灣

八八水淹南台灣

 

圖/柯金源
文/本刊編輯部

  地球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浩劫,過去短短半個世紀,我們已失去全世界1/4的表土層、1/3的森林,更是即將耗盡可用的天然資源,陸上的生態系及海洋的生物資源,消失滅絕的速度就更讓人驚訝與害怕,為什麼地球生命力衰退得如此快速,我們又要拿什麼來作為未來永續發展的籌碼?我們的子子孫孫又將如何維生?

  福爾摩沙──台灣,曾經是瑰麗的富饒之地,但最近幾年也無法置身於地球的環境變遷風暴之外,專家學者更是預言,面對如此的氣候變遷,日後水患或旱災恐將成為常態。莫拉克帶來的八八水災,在阿里山站的降雨量為2884mm,為歷年來之冠,連降雨延時之降雨量也逼近世界降雨記錄之極端值, 當然會對台灣造成重大傷害。 

  如此傾盆大雨不僅僅對水利設施是一項嚴峻的考驗,人身安全、財產、公共建設等都無法逃脫這一劫。在大家進行災後檢討重建的工作之際,本刊特別商請柯金源先生將他鏡頭下記錄的──「傷心國土浩劫台灣」在這一期刊登,是一種悼念、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反省。希望大家在檢視水災留下的印記時,同時也勇敢的面對人類自己造下的因,及時修正對待自然的價值觀與方式。 

  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只有一個台灣!

──本刊編輯部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焦點】

從保育工作出發

為台灣永續未來建言座談會

文/本刊編輯部記錄整理
出席者:管立豪組長(林務局保育組) 
    盧淑妃簡任視察(營建署國家公園組) 
    林俊全教授(台大地理環境資源所) 
    陳文山教授(台大地質所)
    李玲玲理事長(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走了莫拉克帶給南台灣的八八水災之難,東北部又飽受芭瑪颱風的肆虐; 顯而易見的,全球的氣候有了劇烈的變遷,因應大氣候的變化所帶來的災變, 國內保育工作的環節有哪些地方需要再扣緊、貼近國土保育與人民安全?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致力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的工作多年, 「大自然雜誌」也為我們的土地與人民持續的在記錄並發聲。

  這一次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原住民部落屋毀人亡, 我們深深的感受到同胞的苦痛,本刊也曾焦慮於災變之初, 應該如何協助救災,提供物資,再看到民間發起的救災團隊與物資運輸,感動又感心。 本著工作專業與宗旨,思索我們最能致力之處, 應該就是災後如何向政府建言,以最合乎永續發展的模式經營我們的家園, 因此舉辦【從保育工作出發,為台灣永續未來建言】座談會, 邀集生態、地質、地理監測各方面專家學者與政府單位,就不同的面向與議題進行探討; 本刊將會分別在即將出版的二至三期,以專題專文方式刊登專家學者的建言, 以提供執政者參考,同時也預告下期將對八八水災的漂流木議題進行探討。

 
──本刊編輯部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焦點】

如何運用遙測資訊進行快速應變

莫拉克風災之經驗與建言

文.圖/劉正千 國立成功大學衛星資訊暨地球環境研究所 
    國科會工程處工程科技推展中心
一、摘要

  「救災視同作戰」。精確、即時的情報蒐集,原就是戰爭致勝的關鍵因素之一,而透過各種遙測平台快速蒐集災區重要資訊,以提供救災單位與決策者進行緊急應變與制訂重要決策所需之關鍵資訊,更早已成為國際上遭逢重大天然災害時,各國所積極採取之必要作為。「成功大學福衛二號快速應變團隊」自2007年成立以來,運用所開發之「福衛二號影像自動處理系統」(F-2 AIPS)(註1),積極協助太空中心快速反應國內外各種重大天然災害事件,並於2009年2月下旬,應聯合國「地球觀測組織(GEO)之全球系統觀察系統(GEOSS)災害管理工作組邀請,正式參與GEOSS 之國際災害緊急應變工作。

  本文回顧八八水災後,成大團隊協調GEOSS 組織發起各國衛星對台灣重災區協同取像,並啟動聯合國國際空間和重大災害憲章(International Charter on Space and Major Disasters)。同時處理福衛二號遙測影像,設立「莫拉克颱風災害調查‧ 福衛二號前後期影像搜尋比對系統」,免費提供產官學界與社會大眾莫拉克颱風災害前後,台灣地區之可動態遊覽之三維全解析度立體影像,以支援災害調查與災後重建工作的整個過程。據此寶貴經驗,整理出幾項重要結論,並對未來成立環境監控與災害緊急應變機隊,檢討改進現有災防相關之資訊平台,培訓中央地方各機關緊急應變人員,以及納入災防體系並定期演訓持續改進等幾項工作,提出建言。盼台灣雖位於天然災害頻繁之地區,藉由此次經歷八八水災所獲取之寶貴經驗,淬鍊出一支能夠快速獲取遙測資訊以緊急應變各種重大災害的勁旅,讓國人從此不再受到天然災害對生命財產的威脅。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觀察站】

野生動物排遺偵測犬

 
文/黃美秀、潘怡如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圖/黃美秀

研究者的另一把利刃

  狗不僅是人類忠實的伙伴,人類利用狗敏銳的嗅覺來尋找各種目標物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從協助獵人追蹤獵物,或守護牲口免於掠食者的侵犯,至近年來廣泛地被人應用於偵測毒品、軍火、有害廢棄物、非法的動植物產品的檢疫工作上,在今年八八水患的災難現場,也可看見搜救犬穿梭其間。不少研究結果也已顯示,搜救犬是災害現場搜尋的利器,遠比各式先進儀器如生命探測器、紅外線探測器等,能在最短時間內憑著嗅覺確定生還者的位置。甚至有學者發展出以狗辨識腫瘤的研究,顯示人類對犬類嗅覺功能之重視。

  因為狗獨特的嗅覺,某些大型犬的鼻內有高達2.5億個氣味接收細胞,遠遠地高於人類約只有5百萬個細胞。狗之嗅覺靈敏度更為人類之百倍至百萬倍以上,正因有如此敏銳的氣味偵測系統,狗不但可嗅聞並區別多種不同氣味,而且對於氣味有極佳的記憶力。曾有研究者指出,他所訓練的偵測犬在研究工作結束兩年後,仍向他指示出當初受訓找尋的目標物種排遺。

  將狗應用於野生動物保育也已行之有年,早在1890年代,紐西蘭便已利用狗尋找飽受外來掠食者威脅的珍稀鳥類,如飛行力差的大鸚鵡和奇異鳥,再將其移往安全的棲地保護。研究者於1970年代,便曾開始利用狗尋找各種野生動物的排遺。近年來,由於遺傳及內分泌的研究技術長足進展,研究者能夠自排遺中獲得的資訊更多,對於野生動物的瞭解也得以更詳細及多樣。於是,研究者為了增加排遺樣本收集的效率,自1990年代晚期,開始利用狗的敏銳嗅覺,訓練成專門尋找排遺的「排遺偵測犬(scat detection dogs)」,有系統的收集各個目標物種的排遺,以進行各項研究分析。

  狗在陸地上的偵測距離雖受各種因素影響,然一般在1至100公尺之間,但有時則超過1 公里。偵測犬搜尋的距離更是研究者的兩倍以上。因此,狗之於野生動物領域的應用,只要適當地使用,狗相當於為觀察者增加了一項新的感官。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自然與文化相遇】

不朽的演化

未完成的「加拉巴哥尋秘」 

文/本刊編輯部
圖/楊恩生

  正當全世界的科學界熱列地紀念偉大的博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英國人,1809-1882)的200歲冥誕,並慶賀他的經典之作──『物種起源』發行150年時,國內有一位藝術家,19年前,放下教職,出走自然,足跡遍佈南北極地、紐澳、非洲、印度、中國及其間的小島、小國,頓悟出以藝術家之眼 追尋達爾文的腳步。師大文創中心的楊恩生副主任是藝術界的過動兒,永遠有著充沛的體力與精神,快速高亢的語調,掩不住他內心裡源源不絕的想法,藝術家精準的眼睛還不時的攫取他作畫的鏡頭。所以,他一直有新的創作、計畫呈現給世人,今年大夥兒瘋達爾文,他當然不放過,因為加拉巴哥 群島可是他出走自然最受感動的地點之一。

  達爾文從小對甲蟲就非常著迷,年輕時,在一次機緣巧合下隨著英國海軍的小獵犬號出航,環球探險觀察到各地物種的分布與變異,前後5年,因此對物種起源的種種問題產生濃厚興趣。如果說達爾文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應不會有太多人反對這說法。他的「天擇論(說明生物如何克服生存挑戰)」與「性擇論(說明生物如何克服生殖挑戰)」至今仍是自然科學中重要的理論和許多生物學研究的基礎。因此,達爾文對演化的詮釋對各個學科,如生物學、醫學、生態學、人類學、地質學、古生物學、認知科學、農業和動物學等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楊恩生副主任今年4月在本刊首先發表一篇「一個畫家獻給達爾文的生日禮物」專文,並且親自配上加拉巴哥群島上見到的生物畫作,每一幅畫是楊老師對物種生命的觀察、尊重與感動,也由此可見他為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工作熱切推動的心。據楊老師表示,早在地理大發現的時期,隨船就會 有繪圖員(draftman)記錄所見的珍貴生物及地質現象。正如1872年世界地一座公園成立時,湯瑪士‧莫倫(Thomas Moran)的水彩速寫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影響了國會諸公的表決。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觀察站】

觀察日食,大家一起來! 

文.圖/吳建龍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全亞洲有數百萬人,在2009年7月22日走出戶外,透過各種觀察工具,直接或間接的觀察了本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日全食(可長達6分39秒),你是否也見證了這場盛況空前的天文奇觀呢?   當天早上8點半左右,便有熱心的同事架起簡易觀察設備,放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研究大樓後棟的楓林道上。此時,太陽開始被月球遮擋而出現了小凹口,也就是初虧。由於地球自轉的關係,大陸長江流域的日食現象比台灣還早發生,此時四川成都天空上的太陽已經被月球遮蔽大半了!

  剛開始只有幾位同事到楓林道來,隨後在口耳相傳之下,各組室都有同事先後前來觀察,甚至連特生中心湯曉虞主任也出現在觀察設備旁,仔細地觀看難得一見的日食景觀。

  台灣由於不在這次日食的全食帶上,因此僅能看到日偏食,而看不到日全食。過了9點半,太陽被月球遮蔽的面積達到最大值,即天文學家所稱的「食甚」。這段期間大家明顯感到氣溫降低,不由得驚呼連連,同時也發現地面上,陽光穿過樹葉間落下的光影都成了彎月狀,天上、地下同現奇景。

  這次的日食始於印度西部,終止於太平洋中部,在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東亞、南亞地區造成一股觀察熱潮,台灣地區雖然看不到全食,不過偏食的食分也相當大。2010年將在南半球會再出現一次日全食,不過位於北半球的台灣地區仍無緣一見,得等到2070年,台灣才有機會再度觀察到日全食。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Hits / 597   Update / 2016-10-10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