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第108期選文
【2010生物多樣性特報】

石龍子漫談(一)

文.圖/向高世 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

  石龍子科(Scincidae;Skinks)(註1)已記錄超過123屬約1445種(Uetz, et al., 2006),不僅是現生蜥蜴類群中數量最多的一科,放眼整個爬行綱(Class Reptilia),在科的分類位階上,亦無其他的爬行動物類群在數量上能出其右,除了極北及南美部份地區記錄較少外,包括:歐、亞、非、美、澳洲及紐西蘭都廣泛分布,幾乎可算是一種全球廣布的類群;至於在中華民國的政治領域中,石龍子科也是蜥蜴亞目中,種數最多的一個類群,若不含亞種,已記錄有5屬12種;由炎熱的南部海邊潮間帶,到冬季會下雪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我們都有機會發現他們的蹤跡。

  而在漂浮(Rafting)拓殖的能力上,牠們算是少數可與壁虎類群相匹敵的蜥蜴,因此在世界上不少島嶼的兩爬動物相(Herpetofauna)上,石龍子科都常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以台灣離島蘭嶼所產的多種石龍子來看,漂浮拓殖便是其族群能在能在當地建立的一個不可忽略之因素。

  在體型上,多數石龍子科種類成體的頭體長(吻肛長)是介於3至12公分間,但仍有少數種類頭體長可達30公分,至於現生最大型的猴尾石龍子(所羅門石龍子) (Corucia zebrata;Monkey-tailed Skink;Solomon Island Skink),頭體長最大約35公分,全長則可達80公分;而最小的種類,如:灰褐侏儒石龍子(Menetia greyi)的頭體長最大僅2.7公分;至於台灣的石龍子科蜥蜴中,最長的長尾真稜蜥(Eutropis longicaudata)全長可達42公分左右,最小型的台灣滑蜥(Scincella formosensis)成體全長則僅約10公分。

  本科頭部均具有對稱之大型鱗片,多數種類體表包覆有光滑的圓鱗(Cycliod scales),且鱗片上常具有光澤,雖然嗅覺仍在石龍子類群中扮重要角色,但由於舌頭前端僅具有細微的缺刻,牠們並不會像舌頭分叉較明顯的蜥蜴那般,靠吐信的方式來進行氣味的化學偵測;在繁殖上,卵生的種類相對較多,但仍有近於45%的種類為胎生(如:台灣原生的印度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及外來種的多線真稜(Eutropis multifasciata)),此外尚有少部份種類會進行護卵(如:台灣所產的石龍子屬(Genus Plestiodon)蜥蜴)。

註1:”Scincidae”是由拉丁字”Scincus”而來,其原意即是指一種蜥蜴。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2010生物多樣性特報】

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 台灣行動 

 
文/本刊編輯部
 
你知道嗎?地球上每15-20分鐘就有一個物種消失,
因此減緩物種消失是生物多樣性當務之急;
台灣自從1992年參與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以來, 從未缺席過每一年的大會;
除了力表台灣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決心外, 
最重要的是我們也體認到,
世界地球村的生態系是相關聯的, 
在自己的土地上用心捍衛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外, 
還要協助參與其他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事務。
 
今年是國際生物多樣性年, 
生物多樣性公約組織更發起世界性的行動串連,
請各國在自己的國內展開相關的落實行動,
然後在網站上登錄所作的事蹟。
台灣當然也不能缺席,
在行政院永續會生物多樣性組及秘書處林務局的長期努力下,
我國也有生物多樣性成果呈現,
本刊在這一期將這些多年部會努力的工作成果分成——
2010台灣生物多樣性成果展、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嘉年華、生物多樣性學堂、
生物多樣性Q&A、保育達人、個人行動;
六個單元來介紹『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 台灣行動』, 
請大家一起來檢視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成果。 
+One +You 生物多樣性、非你不可!個人行動前言 

不要小看一雙環保筷、一個環保杯、一條手帕,日積月累你就節省了不少的資源,且少製造碳排放,我們的氣候及環境的惡化就能因此減緩,俗云: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生物多樣性的工作正是如此,小小的行為只要日日行之,卻對地球有大大的作用!所以讓我們努力的思索,除了隨身的環保筷、環保杯、手帕以外,還能有什麼貢獻給台灣、給地球!

森林砍伐(書報、家具 vs 森林) 森林可以吸存二氧化碳、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還產出各種原料,是與人類生活最密切的生態系之一。我們可以減少消耗紙類、使用再生紙,以減少對原木紙漿的需求;選購以友善環境方式生產的林產物。 

野生物交易(鳥籠 vs 烏龜/鳥/其他動物) 全球野生物貿易交易金額每年超過上千億美金,供應皮件、飾品、藥物、食物、寵物市場。合理的貿易對社群的經濟改善能提供幫助,但非法的野生物貿易、不合理的利用背後的盜採、盜獵、濫捕卻會造成物種滅絕。不吃、不買、不放生。飼養寵物意味著對牠們的生命負起全責。

全球暖化(汽車/燈泡) 二氧化碳、氟氯碳化物、甲烷等溫室氣體過量排放為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隨之而來的氣候變遷,無遠弗屆地大幅地改變了地球的環境。節能減碳的方法早已老生常談,日常生活中的小小舉手之勞就可以有大影響。

海洋枯竭(壽司 vs 海豚/鮪魚) 現代漁業大規模化與工業化之後,造成了全球3/4的魚場枯竭,90%的大型魚類(鮪魚、旗魚、鯊魚等)呈「過漁(過度捕撈)」狀態,75%商業漁獲物種系群已瀕臨崩潰;預計2048年將面臨無魚可捕的窘境。選對魚、吃對魚、年年有魚。我們可以選擇吃浮游生物、植物或濾食性的魚種;數量多、或有良好漁撈或養殖管理的種類。

環境荷爾蒙(清潔劑/塑膠罐 vs 貝/海雕) 環境荷爾蒙是一種類似「生物荷爾蒙」的外來或人造化學物質,會影響生物的內分泌系統運作,改變消費習慣,選用安全無毒的產品,如天然油製的肥皂;少用並回收免洗餐具、塑膠製品;不隨意棄置,妥善處理藥品及垃圾。做法很簡單,利人利己的影響力比想像的更大。

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 台灣行動 小人物大故事 

  有許多人我們從來不認識、未曾謀面,可是卻和你我一樣關心台灣的環境、關心地球的永續,所以他們執著且用心的作一件對腳下這塊地有益的事,有雖千萬人吾獨往的勇氣與孤獨,但是我們佩服並感謝他們的付出,在2010生物多樣性年之際,將他們的事蹟批露,希望更多人可以藉鏡、參考甚至效法他們的作法,讓愛台灣、愛地球不再是一條寂寞、孤獨的路! 

          
黃金蝙蝠俠│張恆嘉      水鳥悍將│蔡嘉揚169      赤蛙阿公│阿石伯235
 
          
生態社區│無尾港       阿嬤攝影師│邱盧素蘭      永續設計師│Peter
 
          
友善消費者│合樸農學市集   綠蠵龜導遊│洪博彥       土地保母│王有里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2010生物多樣性特報】

台灣環境的新難題

斑腿樹蛙

文.圖/向高世 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
 
  在2004年9月時,一則新聞內容中大意提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周文豪博士根據粒線體DNA序列及鳴聲的比對,認為過去中文習慣被稱作「白頷樹蛙」唯一原生泛樹蛙屬(Genus Polypedates)的蛙種,應與產於中國大陸的近緣種斑腿樹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註1)不同,而若按發表的優先權,應叫作布勞爾氏樹蛙(Polypedates braueri Vogt, 1911)或簡稱「布氏樹蛙」。
 
註1:斑腿樹蛙最早是由美籍內科醫師兼博物學者的荷洛威爾先生(E. Hallowell),根據來自香港的模式標本所命名,種名中”mega-”為大的意思”cepha-“為頭的意思,故也有人稱其為「大頭樹蛙」。 
 
  之後,在2006年4月,另一則新聞內容中則又提到:台中的石雕大師兼愛蛙達人郭可遇老師沙鹿鎮陶藝家林正雄先生在台中發現一種叫聲與背部花紋都和台灣原生布氏樹蛙(Polypedates braueri)明顯「不太一樣的蛙種」。
 
  上述兩則新聞讓筆者都感到相當地好奇,而過了一段時間,則又聽聞,師大生科系呂光洋教授實驗室團隊正在對台灣產泛樹蛙屬(Genus Polypedates)相關種類進行研究,當時就在想,在這研究結果出來後,之前的兩則新聞,應會有個更明確的解答。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綠色瞭望】

動物莊園(二)

文.圖/楊恩生 亞熱帶生態藝術協會

乞討兒 

  我住的咖啡溪附近,三十多年前曾鬧過熊患。那是一九六五年美國國會宣佈這附近成為國家休閒區之後的事。唐Dan和妻子凱特Kate娓娓地道出這一段故事。漁獵局將騷擾遊客的少數「麻煩傢伙」由優詩美地國家公園等熊滿為患之處野放到人煙稀少的(不足十家)咖啡溪附近。這兒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兩條「大」溪中無數的鮭、鱒、鱸,溪邊黑梅遍野。希望這些喜愛翻垃圾箱、破壞汽車行李箱、能在三十秒之內撬開車門尋找食物的「壞孩子」,在這裡洗新革面,重新做熊。

  不料事與願違,經過了都市文明侵入的洗禮之後,有些熊的EQ變得更高了。首先,一隻雌熊改變了策略,接下來的事件,讓當地人既愛又恨,不知如何是好。當一個家庭正在州立露營區烤肉,燻煙裊繞、肉香四溢之時,一隻母熊隱身在灌叢後,卻用吻、前掌推著牠兩個熊仔的屁股,鼓勵牠們上前賣乖討食。自此,咖啡溪附近出現了不少的丐幫,一律是小熊在前,母熊殿後,熱狗、漢堡都是她們的最愛。只不知牠們是否會在週日中午去教會門口參加Pot lock,教友們可是更有愛心呢。

熊與加州州徽

   其實,熊在加州先民的開拓歷史裏面,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份量。   熊在加州的州徽裹也是一個重要的元素,但不是美洲黑熊而是棕熊。牠出現於智慧之神腳下,遠處的Sacramento河蜿蜒流淌,幾艘伸著白帆的船在河中行駛。綿延的Sierra Nevada山脈做為州徽的遠景。

  加州在州徽創作之時﹣1849年由Robert Garnett將軍設計﹣棕熊遍布加州各地,是當時力量與獨立的象徵。州徽上的農田亦代表了加州的農業基礎,事實上,抱著淘金心態的人們來到加州後,發現從事農業耕種更能獲得利潤。

   州徽頂部呈現了太平洋岸的Eureka小鎮的字樣,Eureka其實是希臘文,意為「我發現了!」(I have found it.) ,隱含當年加州發現金礦的?史。仔細觀察還能看見州徽上的淘金沙盤及礦台。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他山之石】

吐瓦魯真的即將沉沒嗎?(下)

氣候變遷的受害者與加害

文.圖/吳郁娟 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前文提要 

  上一期(107期),作者以吐瓦魯環保志工的角度,記錄了2010年第一屆國王大潮節的相關活動,延伸出澳洲潮汐研究所在吐瓦魯觀測到的海平面上升的監測結果,本文為承接上期內容。 

蟲蟲危機-有孔蟲(Foraminifer)的消失

  (文承107期)綜合潮汐數據得知,吐瓦魯潮位的上升高度比手指頭的最小指節還小,那麼反過來談,吐瓦魯是否會沉沒的原因有可能是土地正在慢慢崩解嗎?這可比看一堆潮位數據有趣多了。

  首都Funafuti Island是一個環礁形成的島嶼(Island),由許多小島(islet)圍成一個狀似北台灣野柳的女王頭形狀,台灣的東沙國家公園也是此種珊瑚礁地質所組成的。島與海洋的交界處散佈著一些小面積的沙灘,這是我們對於南洋群島的想像。島國沙灘的消失常被歸咎是海平面上升所導致,然而這是直線思考的邏輯,大自然的奧秘與海洋的不可預測絕對比史蒂芬金的推理小說更加懸疑與精彩。 

  自2009開始,日本國際協力組織(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JICA)、東京大學教授與吐瓦魯政府合作進行一個為期五年、全名為「The Study for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Coastal Erosion and Protection/Rehabilitation of Damaged Area in Tuvalu」,實在是唸到舌頭會打結,所以縮短一點的計劃名稱是「Eco-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Tuvalu against sea level rise」。再簡單一點地說,這是一個調查吐瓦魯的海岸線侵蝕與棲地復育計畫。 

  該計畫主要目的是監測有孔蟲(Foraminifera)的數量與其生存棲地,以了解 首都Funafuti Island,特別是Fongafale Islet海岸線的消長,進而了解吐瓦魯是否真的成為沉沒之島。 

 
更多精彩文章,請參閱大自然108期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Hits / 3950   Update / 2016-08-17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