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第110期選文
【社論】

不再是花瓶的生物多樣性

文/趙榮台
圖/傅沁元

  2010年是聯合國國際生物多樣性年,而全年的高潮當然非十月中旬在日本名古屋所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方大會(C OP10)莫屬。這次大會湧進了一萬多人,包括一百多位環境部長和國家領袖出席「高層會議」,數百位各國城市的市長或地方首長出席「城市生物多樣性高峰會議」,加上國際的非政府組織、日本當地的團體、學校等的舉辦論壇和活動、參與展示和表演,讓連續兩週的會期,像嘉年華似的,沒有一刻冷場。

  地主國日本舉國上下卯足全力,不但把大會辦得有聲有色,而且大會通過的《名古屋獲取與惠益分享議定書》和「里山倡議」都帶著濃濃的日本味。日本政府捍衛生物多樣性的姿態還不止於此,除了呼籲聯合國大會在今年通過「國際生物多樣性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of Biodiversity)」,把生物多樣性關切的焦點拉向更高的政治層次和更長的時間尺度之外,首相菅直人更直指「我們必須把豐富而多樣的生態系留傳給後世子孫」,他豪爽地宣布將在三年內提供20億美金,幫助夥伴國家,讓《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後2010年標靶(post 2010 targets)確實達陣。

  二十億美金絕不是一小筆慈善捐款,應該算是一筆投資。投資要講報酬率,精明的日本政府顯然已經發現投資生物多樣性有利可圖。聯合國環境署(UNEP)的「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經濟學計畫」(TEEB)主持人帕旺蘇克德夫一再指出,生物多樣性不只是自然襲產(natural heritage),更是自然資本(natura l capital)!全球自然環境的經濟價值高達數兆美元,生物多樣性的投資報酬率更遠高於基金或期貨。比方說,墨西哥的一份經濟報告指出,該國政府在國家公園和保護區的投資,可以得到52倍的經濟報酬。

  長久以來,自然保育總被當成賠錢貨。令人驚訝的是在此次大會中,聯合國開發署(UNDP)宣告設立保護區是該署的優先工作。設立保護區不是聯合國環境署的工作嗎?這干開發署什麼事呢?原來聯合國開發署認為完整的生物多樣性是國家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開發中國家廣泛成立生物多樣性方案,進行長期投資,金額高達18億美金。這個投資的觀點一旦在各國成形,生物多樣性的主流化(mainstreaming)還真有點眉目了呢!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焦點】

走訪嘉南海岸生態

談黑面琵鷺與台灣招潮蟹保護史(上)

 
文.圖/湯曉虞、劉靜榆 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
 
走過工業開發夢魘的台南海岸,
在海岸變遷的演化下,
國際級的稀有鳥黑面琵鷺,與台灣特有的招潮蟹,
如果能永續存在,才是台灣之傲與生物之福。
 
  1992年7月在南投縣集集鎮新成立一個研究機構──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成立時隸屬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於1999年7月起配合精省作業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當時在台南的曾文溪口北岸有一片海埔地,台南縣政府正在規劃一個大型的工業區,稱為七股工業區,提供燁隆及東帝士兩大集團開發鋼鐵業及石化業;而也在一同時間,台南市野鳥學會卻在工業區預定地內發現世界級的稀有鳥類──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族群估計有150隻,固定棲息在曾文溪口海堤、河堤圍繞之浮覆地。保育與開發問題僵持不下,保育人士堅持世界級的稀有鳥類很重要,一定要劃設保護區來保護這群嬌客;開發單位及部分土地擁有者卻認為,為何可以讓150隻鳥影響開發計畫,不能請這群黑面琵鷺搬家嗎?
 
  於是農委會透過農林廳交下一個任務,辦理黑面琵鷺保護區替代方案評估,這個任務自然是由新成立的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來負責。筆者之一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主任湯曉虞,時任農委會林業處保育科科長,負責保護區研擬、審核等相關事宜;筆者之二劉靜榆所隸屬的沿海生態研究室當然就承擔下此艱鉅的任務,即刻進行保護區替代方案調查評估作業。
 
  剛成立的單位,成員多半是單身的年輕人,一號召就有一群志願協助調查的同仁,大夥帶著露營的裝備,浩浩蕩蕩出發前往七股,我們在河、海堤上找空間紮營,進行24小時全天候監測,有些人負責觀察黑面琵鷺的行蹤,有些人進行水質土壤的檢測,有些人幫忙挖出泥裡的底棲動物,投入許多的時間及精力,回顧當時的努力,我們提出替代方案不可行的有力證據,七股工業區被擱置,之後擬設置於七潟湖的濱南工業區,也因各方抗爭下等因素下沒能設立,保全了七股地區的自然生態,這也是2009年12月28日成立的台江國家公園的精華區,而台南地區黑面琵鷺族群也緩步上升到一千隻。
 
  相較於台灣西海岸北段及中段大型開發案,嘉南海岸是有廣大潮間帶,卻相對開發較少的海岸,一路走來,七股地區的保護史,是匯集各界力量爭取到的成果,歡喜之餘,仍須努力。

走過工業開發夢魘的台南海岸

  1984年台南縣政府將曾文溪口北岸新生地委託台灣省水利局辦理曾文溪口海堤、河堤的設計及施工,工程於1987年完工,海堤的建設使該處的海潮漲退緩和,亦吸引了大批黑面琵鷺飛抵此地渡冬,且數量逐年增加。由於當時台南縣政府已經將黑面琵鷺聚集之棲息區域於1991年9月30日函請內政部專案編定為工業區,即七股鄉新生段地號69及70之縣有地,面積 827.165ha,正由內政部會同有關單位審核中。當時因為發現這裡的黑面琵鷺族群數竟占全世界已知族群的2/3,所以台南縣政府於1993年初另研擬「台南縣七股鄉黑面琵鷺保護區設置計畫」,將工業區西北側之頂頭額沙洲(面積275ha)規劃為保護區,作為黑面琵鷺保護區之替代方案,其中規劃從頂頭額沙洲至浮崙沙洲外側新築一道海堤,保護區面積約302ha。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觀察站】

天地撒落的珍珠

志工東沙記行

 
 
文.圖/王熠帆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志工
 
認知的滿足並不是知識本身,而是某些事物被了解。
 
東沙頌
滄海一栗東沙島 環礁沙洲相圍繞
晨曦夕陽候鳥群 星光雲彩銀河系
潟湖沙灘紅樹林 海草珊瑚熱帶魚
海天一線天堂地 天設地造人間福
千百萬年遺世居 人類你我初邂逅
敬它愛它享子孫 自然孕育持恆久
──熠帆隨筆 99.10.25
 

  等待、期待、盼望與夢見,那個嚮往的世間淨土──東沙島,兩年多時光由初見、認識、瞭解到癡迷,終日讀你、看你,為你解讀、為你宣導,是那麼的親近熟悉卻又那麼的陌生遙遠。

今天,2010年10月12日星期二,我終於可以真正的親近你、擁抱你,一睹夢寐以求──你的風采,我來看你了!你好嗎?

  由高雄搭機迎風飛向藍天,近70分鐘的時刻,我驚見你壯麗的外環──環礁一偶,緊接著巡禮到礁石與碧海,襯托著你那大螯般的美姿體態,剎那間已是永恆,心中在吶喊,從此深深烙印在激情的心靈之中。永久!永久!2010.10.12.10:45AM 我的腳印,踏踏實實落在東沙島了!

海域浮潛──拜訪珊瑚、水草、熱帶魚

  天時、地利、人和的機緣,海洋國家公園東沙管理站張仲佐主任評估當天海象等因素,讓我們這群只能看圖解說的志工,能夠親眼目睹與體驗,真實觀察動態的海洋動植物的生活狀況,於15:30PM由專業教練洪登富技士,帶領到北堤外的潟湖浮潛,雖然活動範圍大約100平方公尺內,為時約一個多小時的觀察心得,以我個人多年多次浮潛經驗,卻是收穫最多的一次,以往只是欣賞海底美景,走馬觀花,此次非但有專人指導,更將書本中的珊瑚、海草、海葵、熱帶魚等,一一用記憶來找尋、比對、指認。如此,更進一步接近了它、認識了它。親身參與在浪潮起伏、擺盪的漂浮觀察,不禁想到為我們整理、拍攝資訊的工作人員,終年研究與保育的專家,他們奉獻與付出的辛勞,讓我們得以輕鬆享受知識與美景,真是要向他們表示致敬。

夜觀探祕──巧遇寄居蟹

  2010.10.12.19:30PM,一行九人前往「南海屏障」國碑的沙灘,離已消失的「龍擺尾」近在咫尺,現在已是「消波塊」的領域了(人為的短視近利,造成了如今無法彌補的遺憾)。今夜的星空高懸著一勾上弦月,正當凝視星空之際,有人發現了寄居蟹的行蹤,一陣喧嘩後緊接著燈光急聚,沙灘

上呈現第一隻寄居蟹身影。歡呼!驚叫!我們重返童心回歸稚語了!接二連三的發現,由小到大為數越來越多後,不下二十隻,讓我們走在路上還真步步為營,深怕誤踩留下遺憾。仔細察覺到所有的寄居蟹殼,在林投樹叢附近的竟都是非洲蝸牛殼,發現最大的一隻竟有女生拳頭那麼大,嘆為觀止。我們期待能有幸運之神降臨,遇見傳說已久的椰子蟹,結果兩次造訪無緣,只有等待下回再見了。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CBD-COP10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方大會特輯】
 

新行動新選擇 現在就是未來

文/本刊編輯部

  全球193個國家近12000名代表Oct. 18-29, 2010齊聚日本名古屋,召開第10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BD-COP 10),這場盛會達成「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BiodiversityTargets),包含5大策略目標(strategicgoals)和20標題目標(headline targets),重新設計一個十年策略計畫,並希望各國政府、民間團體及企業都能投入新的資源,落實新的策略計畫。
 
  這個大會等於是在檢視2002年以來各國達成目標與否的的期末檢討大會,成績單憂喜參半;但是今後10─20年內《生物多樣性公約》所確定的方向,將決定人類文明過去1萬年所賴以存在的環境是否能在這個世紀之後繼續下去!
本刊特別邀請出席這次大會的專家學者發表第一手觀察,包括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SWAN 理事長李玲玲的《萬劫不復前的機會》指出,如果我們不能善用 CBD-COP10 這個新機會,地球許多生態系將進入前所未有的新狀況,屆時生態系是否有能力滿足當代和後代子孫的需求,將是一個非常不確定的問題。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施文真教授,淺談「名古屋ABS議定書遺傳資源取得之利益公平與衡平分享」,指出在 ABS 之議題中,政府扮演著使用者與提供者的雙重角色,如何兼顧遺傳資源的永續利用、以及惠益均享,建立適當的管制措施以及隨時留意國際間以及各國規範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工作。
 
  龍華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汪亞平老師談「生物多樣性與國際生物貿易」,對我國如何建構一個研究與合作的機制,正視並促成生物多樣性與國際貿易的共榮互利,實是當前重要的課題。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鄭又華聯手合寫的「愛知目標中的海洋保育──是進或退?」對全球在劃設海洋保護區的進展提出了憂心與挑戰的目標。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趙榮台博士關注的「里山倡議」(SatoyamaInitiative),希望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按照自然過程(natural processes)維持、開發社會經濟活動(包括農業與林業),塑建人類與自然的正面關係。
 
  焦正德先生「一生懸命( いっしょうけんめい)保衛地球」,用日本人常用的宣示語,指出面對這場保衛地球的大作戰,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每一個人都應該「一生懸命」!
 
  請看CBD-COP10 特輯,精彩實錄分析。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CBD-COP10】
 

萬劫不復前的機會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方大會與愛知目標

文.圖/李玲玲 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大家應該還記得,《生物多樣性公約》在2002年的第六屆締約方大會時,推出了所謂的「 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也就是希望在2010年的時候,顯著減緩全球、區域和國家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速度。這個目標隨後獲得聯合國大會的背書,進而納入全球層級的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之中。公約也在之後幾屆締約方大會通過了具體的策略計畫、目標與評估指標,呼籲締約方加強落實策略計畫的各項工作,並隨時依據指標來評量工作的進展。

  八年很快就過去了,2010年在名古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方大會就成了各國達成目標與否的的期末檢討大會。大會召開前夕,公約秘書處發布了第三版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這份報告彙整了各締約方提出的第四份國家報告,評估了各方達成2010目標的進展。全盤檢討的成績單出爐,憂喜參半。

  喜的是已有170個國家制定了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和行動計畫,35個國家更新了原有的計畫;全球保護區的面積持續增加,亞馬遜雨林被砍伐的速度減緩,部份生物從滅絕的邊緣被挽救回來,許多國家展開防治入侵種的積極作為,調集財務、資源來制定研究、監測和科學評估機制。

  但是令人憂心的是,全球的生物多樣性仍在繼續流失,例如海洋和沿海保護區的數量固然與日俱增,但海洋保護區的總面積竟還不到全球海洋的0.5%,而且大都位於領海(離岸12浬)範圍內,公海的生物多樣性可以說是任人宰割、毫無保障可言。生命地球指數(Living PlanetIndex, LPI)監測全球2,300多種脊椎動物,7,100多個族群的結果顯示,從1970年到2006年間,脊椎動物的豐度平均減少了三分之一左右,而且沒有停頓的跡象。熱帶森林和紅樹林的流失速度稍見緩和,然而無論是自然棲地的面積還是棲地的完整性都持續縮減,1/4的土地劣化,而淡水濕地、海冰、鹽沼、珊瑚礁、海草床和貝類礁的棲地品質則都下降了。

  《生物多樣性公約》雖然在八年前訂定了標靶,可是到了八年後,193個締約方竟沒有一個國家射中紅心!倒是有五分之一的國家坦承未能達到目標。專家警告,如果再不扭轉生物多多樣性流失的趨勢,全球生態系可能將面臨崩盤的臨界點。一旦越過此臨界點,全球生態系將大幅改觀,現有的生物多樣性及其服務與功能都將喪失,也將影響全人類的生活。

  「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中也分析了造成全球生物多樣性繼續快速流失的主因,在於棲地改變、過度開發利用、污染、外來入侵種、氣候變遷等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壓力,仍然不斷加劇。特別是人類耗用資源與污染所產生的生態足跡,已經超出了地球承載量的40%,甚至比2002年的生態足跡還高出20%。

  各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行動力度還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例如沒有充分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更廣泛的政策、策略和規劃中,保育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經費也比促進基礎建設和工業發展的經費少得太多。公約也強調,近期內要防止人為因素造成生物多樣性繼續流失非常困難,但如果現在就能針對關鍵地區、物種和生態系服務制定目標明確的政策,並積極採取協調一致的有效行動,也許還有機會阻止,甚至逆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頹勢。
 
  因此,第十屆締約方大會決定設立新的、更積極的「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重新設計一個十年策略計畫,並希望各國政府、民間團體及企業都能投入新的資源,落實新的策略計畫,以便在2020年一舉中的,確實緩和生物多樣性消失的速度,使全球免於無法挽回的劫難。
 
請看CBD-COP10 特輯,精彩實錄分析。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CBD-COP10】

里山倡議

文.圖/趙榮台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里山」究竟是甚麼呢?它和生物多樣性有何關聯呢?

 

  在日本,里山(Satoyama)指的是環繞在村落(里)(Sato)週圍的山、林和草原(山)(yama),也就是位於高山(日文為「奧山」,Okuyama)和平原(日文為「里地」,Satochi)之間(圖一),包含社區、森林、農業的混合地景(landscape)。根據此一定義,一個以水稻田為主的里山地景(Satoyama landscape)也包括了鑲嵌的混合林、水稻田、乾涸的稻田、草生地、溪流、池塘和灌溉用蓄水池等多種地景,因此里山除了農業生產外,還可提供動植物多樣化的棲地。例如谷津水稻田(Yatsu rice paddy)是位於偏遠鄉村的峽谷水稻田,田邊有斜坡,坡上有短草,草坡之上為森林,森林有水源涵養的功能。但是森林的遮蔭效應會影響水稻生長,因此靠近水田的邊坡不能有森林,必須改變成草地,而且草還不能長得太高。所以當地農夫每年要除草三次,以免草長得太高,產生同樣的遮光效應,影響水稻生長。這樣的作業方式原本是為了生產水稻,卻意外開創了多樣的棲地,使得整個系統既有森林邊緣(forest edge)的物種、草甸(meadow)的物種,也有濕地(wetland)的物種,因而達成水稻生產與生物多樣性保育雙贏的局面。里山倡議強調社會面和環境面,卻不忽視生產面。

  里山倡議是由日本環境廳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UNU-IAS)聯手啟動的。里山倡議主張促進符合生物多樣性基本原則(例如生態系做法)的活動,它的願景在於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按照自然過程(naturalprocesses)來維持、開發社會經濟活動(包括農業與林業),亦即塑建一個人類與自然的正面關係。透過永續的自然資源管理和使用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妥善維持,讓現今以及未來的人類都可以穩定地享受各種從自然中獲得的惠益。里山倡議也主張從社會和科學的角度,重新檢討人類和自然的關係應該如何作用,因此里山也自稱為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SEPL)。

  里山地景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版本和稱謂,它在菲律賓稱為muyong,在印尼和馬來西亞稱為 kebun,在韓國稱為mauel,在西班牙稱為 dehesa,在法國則稱為 terroir。雖然這類的地景的實際組成會因各地特殊的氣候、地理、文化和社會經濟條件而有些許差異,然而就永續性而言,其重要性卻無分軒輊。「里山倡議」當然也可以稱為「muyong倡議」或「terroir 倡議」,不過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世界通用的名詞來表示這一類的地景,而日本是第一個探討此類地景的國家,因此《生物多樣性公約》採用日本的「里山(Satoyama)」來代表這些既關照社會、環境,又兼顧生產的地景。

里山倡議的做法

  里山倡議的構想是採用所謂的三摺法(a three-fold approach)來維持或重建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三摺法之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日本的摺紙文化,它暗示同一張紙的三個面向,亦即:

集中所有能夠確保多樣生態系服務與價值的智慧(wisdom);

整合傳統的生態學知識與現代科學以促進創新(innovations);

探究新形式的共同管理系統(co-management systems),或演變中的「公共財」(commons)架構,同時尊重傳統的社區公有土地使用權(communal land tenure)。

  三摺法的特色之一在於深刻瞭解一個能夠提升人類福祉的多元生態系的服務和價值,以及集中能確保這些服務的智慧。另一個關鍵議題則是如何發揮傳統知識和現代科學的協力作用以促進創新的生產與管理體系。至於探討新形式的共同管理系統或演變中的「公共財」架構,也是十分重要的過程。「公共財」架構不只包括地主和當地居民,而且包括得利於生態系服務的各種利益團體,必要時還要尊重傳統的社區公有土地使用權。里山的倡導者認為這種新的社會機制有助於維持、重建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

  那麼,要如何將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落實在永續使用與自然資源管理呢?從圖二可看出里山倡議包括了五個生態和社會經濟層面的觀點:

在承載量(carrying capacity)與環境恢復能力(resilience of theenvironment)的限度內使用資源;

循環使用自然資源;

認識在地傳統與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

透過各方利益關係者的參與、合作,從事自然資源和生態系服務的永續和多功能管理;

促成永續的社會經濟(包括:減貧(poverty reduction)、糧食安全、永續的生計(sustainable livelihood)和授予在地社區權力(local community empowerment)。

  請看CBD-COP10 特輯,精彩實錄分析。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Hits / 850   Update / 2016-10-03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