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第115期選文
【擁抱海洋.The Sea Around Us 522 國際海洋年專輯】 

馬爾地夫 海底饗宴

沒有漁網才有永續的漁業和觀光資源

文/鄭明修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馬爾地夫真是百聞不如一見的潛水樂園,我發現幾乎所有明星級的珊瑚礁生物都出現在這裡,巨大如鯨鯊、蝠魟、龍王鯛、礁鯊、綠蠵龜……,伴隨成千上萬尾雀鯛、金花鱸魚等,美不勝收。全世界很多國家一旦開放海洋觀光活動,海鮮消費的需求將直接引發當地漁業資源過度撈捕,很快就消耗掉他們賴以為生的海洋金雞母。最特別的是馬爾地夫全國禁用漁網捕魚,允許垂釣,但每次只能用一線一鈎,如此簡單有效的漁業管理辦法,卻帶給該國民眾永遠有魚可吃,而且海洋觀光遊憩活動的經濟收入一直稱霸全球,值得我們台灣人省思。」

 

航海家的中繼站

  馬爾地夫(Maldives)位於印度洋中央島嶼鏈中,距印度西南400公里,離斯里蘭卡(Sri Lanka,舊稱錫蘭)西南700公里,全國共有1,192個島,只有大約200多個島有人居住,其中還包括約100座渡假休閒島嶼飯店。每個島都被珊瑚礁所環繞,並且群聚在26個環礁(Atoll)中,島嶼總面積約298平方公里(約略比台北市274平方公里大一些),卻涵蓋海域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約台灣3倍大),人口313,920人。馬爾地夫自古以來是航海家來往於東西方的中繼站,約在4千年前就有人居住。全國人民大都屬於巴基斯坦裔回教徒狄凡希族(Dhivehi),說狄凡希語,原本為英國屬地,直到1965年才獨立,首都馬勒(Male)人口約十萬人,街道建築十分現代化。

受全球氣候變遷之害即將沉沒

  近年來溫室效應增強與全球氣候變遷日益顯著,海平面的上升,已讓這個國家的平均海拔只有1.5公尺(最高的珊瑚礁也只有高出海面2.3公尺),全國就可能被海水淹沒的危機。尤其2004年底南亞海嘯侵襲首都馬勒,造成90多人死亡,更有2個島嶼全被沖毀的慘痛經驗。因此2009年納希德(Mohamed Nasheed Hasan)總統率領所有內閣部長潛水,到海底開全國最高行政會議,如此聳動的新聞,讓全球民眾都關心到這個美麗島國的生存危機。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擁抱海洋.The Sea Around Us 522 國際海洋年專輯】

走進西湖溪國家濕地

文.圖 /左承偉
 
在後龍鎮西南方4公里的地方 
有條看似不起眼的小溪注入台灣海峽 
以這個河口上下4.5公里的範圍卻是列入國家級濕地的保護區 
而棲地精緻小巧的它 
有許多令人感到驚訝之處……

  「西湖溪」,若非當地居民或研究濕地的人很少會注意到這個名字。經過後龍鎮沿海時,一般不是開車快速馳騁國道三號,就是選擇台61線快速道路;而海線火車除電聯通勤車外,自強號、莒光號等列車也是過站不停。於是這裡就像是個時光寶盒,被塵封在記憶外,而筆者卻在因緣際會下有機會造訪此處。 

  舊名「打哪叭溪」的西湖溪,水域不大,發源於三義鄉海拔889米的關刀山北麓,並於三義匯入發源於祭凸山北麓的支流水尾溪後,經銅鑼鄉、西湖鄉、後龍鎮等行政區32公里,向北流注入台灣海峽,而這樣的南北流向則在台灣溪岸並不常見。 

  人在西湖溪的河口,會有一種恬靜的感覺,但恬靜中卻有許多生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於西湖溪流域內,沒有經過較大市鎮、工業區,所以民國95年以後水質都相當不錯,在民國98—100年環保署的水質監測資料都顯示RPI值多在1—1.5,就西岸河川而言,實在是相當難得。 

多元的水域微棲地生態 

  因為獲得良好水質的溪水注入,在這河口全長僅4.5公里的海岸線,調查報告顯示常見的水域生物如魚類、螺貝類、甲殼類等,種類超過70種以上,並且從各類物種中的棲位選擇差異性,印證當地的微棲地變化極大,共有砂岸混合人工堤岸、河口砂岸、河口泥灘、砂礫混合海岸、淡水濕地等五大類。 

  例如蟹類,在這兒有喜歡棲息在濕泥灘的短指和尚蟹;出現於較乾沙泥岸的白扇招潮蟹、弧邊招潮蟹;可在港內夾縫、淤泥底質觀察到的神妙擬相手蟹;位於濕沙灘(有水)的平背蜞;常在河口出現的日本蟳;活動於乾沙灘的角眼沙蟹。牠們分別是不同微棲地的代表動物,所以只要慢下腳步,一定能在每處發現驚奇!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擁抱海洋.The Sea Around Us 522 國際海洋年專輯】 

大武山下水生生物的諾亞方舟

五溝水湧泉濕地

 
文/邱郁文 高雄醫學大學生物學暨環境生物學系 
圖/劉晉坤 蘇俊育 顏易君 汪秀敏 黃彥銘
 

五溝水,水涵構的聚落,湧泉提供了生物的生存條件,傳遞聚落生命。 

水環境的現況 

  水循環的過程,從水氣升積為雲雨,藉由降雨回到陸地,在集水區的水從森林下滲出而入谷成流,有些水則保留在地下水層中,成為珍貴的地下水資源。地面上的水,匯成河水流經不同的土地,受到土地的天然特質或人為利用方式而賦予水的「形貌」,最後奔流入海。然而,許多中低海拔的河川,因水體流過的區域已經受到開發行為,棲地中的物理條件被改變,加上非法排放的化學汙染,造成河川生物生存的品質降低,使得原來棲息的生物面臨威脅壓力。然而,上游的溪流雖然還沒有流經都會區或工業區,水質堪稱乾淨無污染,但是這些溪流河段往往位於海拔較高的地區,相對的水溫較低,因此在冬天時的低溫條件並不適合低海拔這些原本生存於暖溫環境的生物棲息。而極端氣候帶來的豪雨造成許多主要河川的河道改變,水體含沙增高,加上隨後的疏濬深挖,築壩圍堤,干擾河道後造成河道主流棲地品質變差,如此一來,原來許多棲息於中低海拔處的水生生物隨著土地的開發利用,漸漸地從溪河、甚至郊區的小溪和水圳裡消失了。 

湧泉-水域生物多樣性的諾亞方舟 

  在南台灣屏東平原的東港溪,同樣面臨著開發和破壞的壓力,大部分的河段——特別在中下游——已經被民生和畜牧廢水污染,不當的築堤施工更是雪上加霜,水泥堤岸和石籠工法等不友善的工法,改變了河灘地的溪濱生態,施工過程和豪雨洪水造成的擾動,造成許多河段已經不適合生物生存了。在這一片劣化的環境中,目前有一個河段仍能保有源綿不絕的清淨水源,同時又擁有天然的、多樣性高的河岸棲地和濱水植被,裡面棲息著多樣物種的生物,支持著食物鏈中不同的物種。因為這樣的環境條件有機會保留許多其他地方無法生存、甚至已經絕跡的物種,進而成為這些生物的避難所,我們發現五溝水的湧泉區具有這樣的功能。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2012生物多樣性特報】 

水龍記事

亞洲水龍在台灣路上的朋友們

圖.文/向高世 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

  雖然接觸台灣的蜥蜴已將近20年,但在去年7月之前,怎麼也都不會想到會在本地的溪流中,見到亞洲水龍的野生族群(Feral populations)。
 
  亞洲水龍(Physignathus cocincinus Cuvier, 1829;Asian water dragon)是舊大陸鬣蜥科(Agamidae)中體型較大的種類,算是一種爬樹能力很強的半水棲(Semi-aquatic)蜥蜴,日行性,雄蜥全長最大可達92公分,雌蜥全長則最大可達61公分,尾長可達頭體長的2.6倍,初生的幼蜥全長約15公分,幼蜥尾巴在受力的情況下會自割(Autotomy),在人為飼養下其壽命有長達17年的記錄。
 
  「水龍(Water dragon)」之名是因其偏好溪流的環境,至於另一個稱呼「長鬣蜥(中國大陸)」則顯然與其特長的尾巴有關,而學界最早的命名,則是由著名的法國博物學家兼動物學者的居維爾(G. Cuvier;1769-1832)依據採集自「Cochin China(越南南部)」的標本而命名,種名則因採集地拉丁化而得,但因之後有許多人不明瞭「Cochin China」與「China」的區別,便直接用Chinese water dragon 來稱呼此蜥,「中國水龍之中文稱呼亦由此而來,但若考慮到其實際的分布狀況,雖然不少文獻都籠統地敘述,包含︰越南、柬浦寨、泰國東部以及中國大陸南部,但若實際細究此蜥在中國大陸境內的分布並不廣,文獻上的記錄點包括:廣西西南部(龍州、百色、天等、大新、防城、寧明)及雲南河口,且這些地點皆離中國與越南交界之處不遠,雖然英文名也有人稱其為「Vietnam water dragon(越南水龍)」、「Tai water dragon(泰國水龍)」,但若考慮地域的包容性「Asian Water dragon(亞洲水龍)」之名會比前述幾個名稱更為恰當,故筆者在此亦採用這個名稱;此外,而由於其身體一般以綠色調為主,亦有人稱其為「Green Water dragon(綠水龍)」;然而如同就如同多數大陸鬣蜥科的成員一般,牠們的體色仍會隨著環境、甚至心情,做出一定程度偏綠、偏褐、變深或變淺的色調改變,至於幼體的體色,則通常呈現背部偏褐,腹面偏綠的色調。
 
  長久已來,長鬣蜥屬(Genus Physignathus)中除了亞洲水龍外,還包含另一種僅分布於澳洲東部的種類,即所謂澳洲水龍,但依據最新的分子親緣證據,此二種顯然並非單系群(註2),澳洲水龍與大家所熟知的一些分布於澳洲的舊大陸鬣蜥科種類,如:傘蜥(Chlamydosaurus kingii)或澳洲刺蜥(多刺魔蜥)(Moloch horridus)等較為近緣,卻與亞洲水龍相去較遠;故依此,澳洲水龍便被改置於另一屬,學名則由原先常被使用的「Physignathus lesueurii」變成「Istiurus lesueurii」,而亞洲水龍則變成其屬內唯一的種類。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綠色瞭望】 

靈感之旅

藝術家與黃石(上) 

圖.文/楊恩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亞熱帶生態藝術協會

資料整理:李馨雅
 
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是全世界第一座成立的國家公園,而湯姆士.莫倫則是美西壯觀地景的著名畫家。黃石與莫倫的事跡是事密不可分的:他是第一個將黃石的美現場記錄下來的畫家;更是透過他作品的美,向包括國會與總統及大眾提倡保護它的光彩的大師。 
畫家楊恩生的自然繪畫旅程堪稱是與台灣的國家公園共同成長的畫家,自1983年墾丁成為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至今,他也以水彩畫創作了超過300幅的生態繪畫。在8度探索黃石之後,他將以藝術家之眼,透過「靈感」詮釋一系列美西的國家公園及野地—包括黃石、優勝美地、阿拉斯加的德那利,以畫面為荒野的價值提供一種「如畫的風景」的美學觀點。 
 
--本刊編輯部
黃石國家公園名稱的由來 

  黃石國家公園,是全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成立於1872年。不過早在1832年,阿肯色州(Arkansas)的溫泉國家公園(Hot Springs National Park)就成為國會通過受國家保護的地區,以避免地熱資源被用做私人商業用途。但是因為成立的意義及其規模遠不及黃石國家公園,因此美國人在情感上仍認同黃石才是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 

  黃石國家公園的名稱可能來自美國印地安人明尼它利族(Minnetaree)。法裔的加拿大捕獸獵人到達現今蒙大拿州(Montana)的東部遇到了明尼它利這個部落的印地安人時,向他們詢問一條在這邊遇到大河的名字,印地安人回答「Mi tse a-da-zi」,翻譯後就是「Rock Yellow River」的意思。這些法裔的加拿大人於是將這名字直接翻譯成法文「Roche Jaune」或是「Pierre Jaune」(Jaune是法文的「黃色」, Roche、 Pierre都是岩石、石頭的意思)。一直到1797年時,另一位探險兼地理家大衛.湯姆森(David Thomson)將這名字正式翻成了英文版,也就是「Yellow Stone」。不久後,路易士和克拉克(Lewis and Clark)同時用英文與法文稱呼這條河為黃石河(Yellowstone River)。很有可能是根據黃石大峽谷中的黃色岩石而取名的。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Hits / 1189   Update / 2016-08-17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