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第116期選文
【擁抱海洋.國際海洋年專輯】 

潛水觀光與討海人生

活化漁村生計.永續利用漁業資源

 
文.圖/鄭明修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沿近海快捕不到魚」是近年來老船長的共同心聲,其捕獲量與過去無法相比,甚至有時候連油錢都要倒貼,光靠政府能補貼油錢和收購漁船也無法彌補生計,這種對未來漁業前景的悲觀氣氛正迷漫全台,難道要等到全部漁民都失業轉業後,才開始找回漁源嗎?眾所周知,政府是不補助捕不到魚的漁船,現階段國際趨勢是減船且補貼收購舊船。聯合國也指出,若沒有針對漁獲量做出有效的漁業管理政策,都救不了沒有魚的漁場。目前台灣各地從傳統漁港轉型休閒漁港的趨勢,也帶動漁民轉型為休閒漁業,甚至可說成觀光漁業,如海釣船、賞鯨船、潛水船,以及在紅樹林、養殖蚵場進行生態解說船筏等。 

 

 

  海洋資源和環境變遷的快速變化,讓各種漁撈業面臨轉型的衝擊,漁業要永續生存已快變成夢想。此時國外一些漁業轉型成功的案例或者可以做為參考,利用這幾年來出國時蒐集到的資料,介紹國外潛水觀光產業如何轉型成功的案例,但從這些案例中得知,成功的要素是保護海洋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而且潛水觀光產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要能直接回饋在地漁村生計才是成功的基礎。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擁抱海洋.國際海洋年專輯】 

海洋多元文化的根本

棲地和生物多樣性

 

文.圖/邱郁文 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系

  台灣是海島嶼地形,海岸線總長達1,600多公里,如果加上澎湖群島一起計算可達2,400多公里。台灣西臨台灣海峽為大陸棚海槽地形,海岸受到斷層作用,地盤或海水的升降,加上海蝕、海水搬運及海積等三種作用形成不同的海蝕地形及海積地形,此外,在不同地質條件,會加上生物造礁的影響,因此在本島及離島的海岸形成多樣的海岸特色,在台灣的西海岸有綿延的沙泥灘海岸、北部海岸的沙岩及火成岩海岸、東北角的岩岸、東部的岩岸及礫石海灘、南部的珊瑚礁,離島更是壯麗秀美,蘭嶼及綠島火成岩及珊瑚群礁,澎湖的玄武岩海岸,綠島及小琉球珊瑚礁外,還有東沙島的環礁地形;而加上台灣全島大小河川,主要河川21條,次要河川27條,普通河川81條共129條,每條河有河口,這些河口和海岸組合成複雜又特殊的海岸地形。 

  台語有一句話很用來形容依海為生的生活,就是「討海」,這種「在海上討生活」,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與海洋相關產業有關的生活模式。居住沿海的居民,許多人都以討海或者相關衍伸行業為生,生活及行為模式和海洋是密不可分,而食衣住行也和依傍的海洋環境相關,不同濱海的族群,各自發展出不同的作息適應討海生活,用不同的工具、作業方式從大海獲得生活所需的食物,代代相傳累積創造出的各自的生活方式,成為代代承襲的傳統歷史。這樣特有的海洋文化資產,是值得珍惜的人文資產,而這個海洋文化多元性的資產卻是建立在生物多樣性,因此以海洋生態保護的基礎維持海洋生態多樣性,是海洋文化多樣化的基礎。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擁抱海洋.國際海洋年專輯】 

「鯨」生今世勿再淡漠與遺忘

周蓮香與台灣鯨豚保育路上的朋友們(三)

文.圖/張育誠
 
我們悲憫的、敬畏的, 
對著犧牲的鯨豚劃下第一刀…… 
人與鯨相遇,今生幾何? 
不管你保育,或者不保育,鯨豚一直在那裡觀護著我們; 
你來,或者你不來,在台灣仍有人為理想堅持,不捨不棄。 
周蓮香與那些鯨豚保育路上的勇者們留下一線曙光, 我們永遠要記得, 
在皓月當空下,為探出海面與你交會的鯨豚朋友,
留一方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新樂園! 
海上吉普賽人的靈修

  馬奎斯的《百年孤寂》寫每年3月都會有吉普賽人進村,吉普賽人吹笛打鼓,展示他們的新玩意兒,這些驚人的發現最終「喚醒村民的靈魂,瞬間改變了村莊的生活!」 

  從陸上到海上、再從海上回到陸上,本文主角周蓮香教授與她鯨豚研究團隊,就像一群來自海上的「吉普賽人」,每次出海後,總帶回給島上的人一些新的海洋生態知識,但最終提供給人們學習如何認知世界的能力! 

  陪伴這頭「小藍鯨」(B.m brevicaukta Ichihara ,1966) 勇闖江海的,是一群熱愛生命的年輕團隊,有獸醫師祁偉廉、楊瑋誠,台大生態演化所前後期碩博士班學長姐們,如王明智(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林怡蓉(台大生命科學院博物館幹事)、周老師最得力的助理余欣怡、姚秋如(台中科博館助理研究員)……。還有一代又一代的鯨豚保育志工們。 

  天地是萬物逆旅,光陰是百代過客。宇宙間,人鯨各擅一方,有一天必將迎接生命盡頭,那一幕是瀟灑從容抑或悲慘不堪?人要為鯨豚們多想想,萬物之靈與地球上迷人的最大動物,其實共生而同命。

  時間是最大的殺人犯!不管陸上或海上,人與鯨的時間一樣有限,當人還在爭論不休或是研究成果未出土前,鯨豚族群的命運說不定已日薄西山?!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綠色瞭望】 

北極海面的午夜太陽

貝羅Barrow 阿拉斯加豐饒之夏(一)

文.圖/潘玉潔 亞熱帶生態藝術協會

  貝羅位於北緯71度的北極海楚克奇海 (Chukchi Sea) 畔,整個美國版圖的最北端點 Point Barrow,即座落於城鎮北方14公里的岬角上。冬季最低溫可達攝氏零下50度,夏季均溫也只有攝氏4度,由於位在北極圈內,聚落以外的陸地為遼闊無邊的無人苔原地帶,極目遠眺見不到一棵樹。這個看似不毛之地的天涯海角,卻是「鳥生蛋」、鯨魚洄游的樂園,也是千年來供養因紐佩特族 (Inupiat) 愛斯基摩聚落的富庶家園。 

  貝羅是北坡自治區 (North Slope Borough) 的政府所在地,此自治區大略為布魯克斯山脈北坡至北極海的波弗特海 (Beaufort Sea) 與楚克奇海海岸線間的範圍,面積接近台灣的7倍大,但居民僅不到1萬人,其中將近一半的人數居住在貝羅,居民大部分為因紐佩特族。

  步出狹小的機場,下機接機的人潮快速地散去,很快地一個人都不剩了。濃濃的白霧瀰漫空氣中,讓人看不清城鎮的全貌,這有如五里霧般的景象是貝羅夏季常見的天候狀況。眼前的小城看起來蕭條冷清,黃土覆蓋的街道上,成列的裸露電線桿隱約刻畫著街景的輪廓,木造平房稀稀落落地搭建在凹凸不平的地上,房屋的底部都架高,避免永久凍土的表面化冰之後使得房屋陷落。走路時要留意大大小小的水窪,空地上散落著五金廢棄物與不堪使用的機具零件。這一個如同孤島的極北城鎮,沒有任何陸上交通方式可以抵達,所有的建材、車輛都得仰賴貨輪與飛機運輸進來。輪船只能航行於海冰融解的極短季節,飛機成本高又常因天候因素無法順利起降,這也是為什麼這裡的物資珍貴、物價奇高。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觀察站】 

世界有渡り鳥の交差點

日本舳倉島探鳥行

文/王嘉雄
圖/王嘉雄、林麗鶴

《世界有渡り鳥の交差點》這是一本2011年出版的日本刊物,在介紹「舳倉島」之專文中的標題,內容提到金澤大學與北國新聞社在2010年所完成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日本鳥類約590種,其中面積僅1.04平方公里的舳倉島記錄是361種,佔了全日本鳥類總數的61%,而其所屬的石川縣也不過439種而已,更佔了該縣的82%,這是非常驚人的記錄。

日本鳥人的朝聖地──舳倉島 

  早期台灣鳥類的影像資料不足,尤其是迷鳥、稀有的候鳥、過境鳥等等更是欠缺,對鳥類有興趣的朋友會設法找尋國外書籍及影像等來參考。日本候鳥的遷徙路線與台灣一樣同為東亞候鳥遷徙區,相同的鳥種很多;再者日本賞鳥比台灣先進,相關書籍影像也多,成為台灣鳥人重要的參考來源之一。在翻閱日本的鳥類圖鑑時,會發現很多的照片都在舳倉島拍攝,尤其是一堆台灣難得一見的過境鳥、迷鳥……等等,這對賞鳥人而言,無疑是致命的吸引力。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焦點】 

保國土 種牛樟 森林綠鑽石

文/蔡惠卿 大自然季刊總編輯
圖/黃瑞祥

  24年前,因緣際會隨同採訪拍攝而認識了當時任職於林業試驗所黃瑞祥博士,並走訪他的牛樟復育園區。一樣炯炯有神的雙眼、迫切的語氣、樂觀又充滿活力的行動力,許久許久不見的黃博士,一談起他回國的第一件復育工作,還是樂觀、還是希望無窮。也許,生態保育工作者都是像他這樣不屈不饒、越挫越勇型,無論如何就是要達成使命;但是,令人汗顏的是,回頭再翻閱「大自然」第20期(民國77年出版),文章中提到的山老鼠、盜伐、山林裸露……,24年了,歲月在這些事件上似乎停頓了,因為,報章新聞中仍然不斷的有山老鼠的惡劣行徑被批露,依然有珍貴樹木被盜伐、牛樟被伐倒、鑽洞種植牛樟菇……。為什麼24年後,不是我們去丈量牛樟長多高、原生樹種有多少棵、林地多了幾公頃? 

  難怪,亨利梭羅會說:「我們卻以為樹林被砍伐之後會自然地從土地裡冒出,就好像野獸在夏天蛻毛後,會再由稀疏轉為濃密般的規律自然。」這樣的話語,因為我們確實是這樣看待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一切就是那麼的自然生成、為人所用! 

  為了這個問題,黃博士煞費苦心的找到一棵,21年前無心插柳栽種的一株牛樟,因為是隨意種的一株,偌大的園區就那麼一棵牛樟,其他樹種則陪在牛樟周圍,不知道是因為只有一棵牛樟的原故,還是牛樟原本就可以長得筆直挺拔,一眼望去,牛樟的樹型及氣勢,不由得令人讚嘆:「啊!這是牛樟啊!長得真好,好高!好直啊!」隨行的同伴興起用雙手環抱牛樟,24年就長得要一人環抱不了!一粒種籽,一個希望,一株樹苗,一座森林,大自然就是那麼無私的回報給人類,更多更多……。抬頭望著綠蔭蔽天的牛樟,心中讚嘆、驚喜之外,複雜的心情參雜著牛樟的未來。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Hits / 1263   Update / 2016-08-17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