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第123期選文
【2014生物多樣性特報】

餘生共游

是溫柔的共游,還是殺戮的起點?

 
文/于立平 公共電視
圖/柯金源 記錄片工

  「鯨鯊」是海洋中最大的魚類,牠巨大,最大可以長到20公尺,但是牠溫馴,顛覆一般人對於鯊魚的駭人印象,牠的壽命可達80歲左右,生命尺度與人類相近,不過因為全球不同地區的文化與價值觀差異,人們對於鯨鯊持有不同的評價,這也導致同一條魚,在長達數千公里的洄游路徑上,必須面對許許多多的不確定性與危機。 

  台灣曾經是少數獵捕鯨鯊的國家,過去台灣一年最多可捕獲200多隻鯨鯊,鯨鯊最值錢的部位是魚鰭,是老饕眼中魚翅料理的極品「天九翅」。雖然2008年台灣已經全面禁捕,然而中國等地仍舊繼續捕捉,這對於鯨鯊族群的存續造成很大的威脅。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焦點】

季節限定

挽回逝去的鰻苗

文.圖/林于凱

  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要看過豬走路」,以現代人的觀點大概覺得奇怪,大家都吃過豬肉,但卻不見得看過豬走路吧! 

  但在過去資源匱乏的年代,這句話是成立的。當年,豬肉是物以稀為貴的奢侈品。這句話套用到今天,大概要改成「沒吃過鰻魚,總看過鰻游泳」,2013年的鰻魚是嚇人的一公斤1,500元;鰻苗呢?一公斤90萬,稱為「鰻金」當之無愧。 

淺談鰻魚 

瞭解鰻魚如何變黃金之前,先來瞭解鰻魚。 

  全世界共有19種鰻魚,其中兩種分布於大西洋,分別是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及美洲鰻(A. rostrata);其餘17種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一帶。19種之中,台灣發現的有4種,除了目前因數量稀少而價格高漲的日本鰻

(A. japonica)外,還有鱸鰻(A. marmorata)、雙色鰻(A. bicolor pacifica)及呂宋鰻 (A. luzonensis)(又名黃氏鰻 A. hungi)。數量上日本鰻和鱸鰻佔大部分,雙色鰻與呂宋鰻則較少見。 

  日本鰻,是本文的主角,也是餐桌上的要角。但是,牠卻有著非常神祕的生活史,過去大家只知道鰻魚從海裡來,但從未明瞭確實的出生地。直到2011年,日本東京大學的鰻魚專家塚本勝巳(Katsumi Tsukamoto)教授根據鰻魚耳石年齡及水文環境條件的比對,總算在太平洋的馬里亞納群島西方海域採集到日本鰻魚卵,才證實鰻魚的產卵地點,居然遠在台灣東南方3,000公里外! 

消失的鰻魚王國 

  鰻魚應該是台灣產銷履歷最完整及藥檢標準最高的養殖魚種,因為台灣養的鰻魚,幾乎都銷售到品質要求高的日本市場。 

  台灣的鰻魚養殖,在1970年左右由日本引進,在最高峰的90年代初,每年為台灣帶來200億以上的外匯。由於日本鰻線從太平洋海脊來到亞洲的第一站就是台灣,因此日本、韓國、中國都引頸企盼台灣的捕獲量,作為當年度的收成指標。台灣的捕鰻線的季節,大約是10月底到翌年3月底,捕撈到的鰻線大部分出口至日本,經過半年的飼養,在隔年7月日本鰻魚節「土用丑日」成為標準的4P規格(4尾/1公斤)鋃鐺上市。 

  然而,好景不常,近幾年鰻苗資源急遽萎縮,造成市場供需失衡,鰻苗價格飆漲到一公斤接近百萬元,台灣鰻魚養殖戶負擔不起,紛紛轉養其他低價魚種(例如鱸魚、吳郭魚、泰國蝦等)。 

  事實上,各國在鰻魚資源管理上,都有一些捕撈數量、捕撈體長、出口規定等法令上的限制。日本、中國、韓國及美國部分州皆針對鰻苗進行捕撈證核發,另外日本、中國收購鰻苗需申請鰻苗收購證。此外,日本各縣根據環境條件的差異,制定不同的捕撈體長限制,歐盟則是自2008年開始規定,捕獲12 公分以下之鰻苗必須放流35%作為保育。 

  鰻苗資源量的驟降,讓漁業署總算於2013年9月公告了「鰻苗捕撈漁期管制規定」:除了花蓮縣、台東縣(註1),其餘縣市每年3月1日到10月31日,禁止在岸邊三浬海域、潮間帶及河口捕撈鰻苗;此外,在13縣市各自選擇轄區河川作為「成鰻保育區」,禁止捕捉成鰻,而放流將在「成鰻保育區」的河段進行,提升放流的成效。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焦點】

滄海桑田

見證成龍濕地的百年轉變

文.圖/左承偉 台灣休閒漁業發展協會

百年滄桑化成龍濕地 

  成龍濕地,位於雲林縣口湖鄉西南側的大片濕地,如今是個夾在快速道路與魚塭間的鳥類樂園;然而她的昨日並不是如此,也不是自然而然的濕地,而是在時空的變換下才有今天的面貌。 

  根據《口湖鄉志》記載,成龍濕地所在地清代時原名「牛尿港莊」(註1),這個地名一直沿用到日據時期結束。如此俚俗的地名,雖然有些不雅,但卻透露了百餘年前成龍這裡的地景。由考據所推論,牛尿港一名有三個說法:一是以往船隻載運貨物進入牛條灣溪後,停泊於牛尿港,而岸上再以牛車轉運,由於來此裝載的牛車頗多,等待的牛隻一邊吃喝、一邊排泄,故有「牛尿港」一名。第二個說法是早年牛條灣溪出口有一處沙洲,稱為無尾墩,也就是今天的湖口村,而從牛條灣到無尾墩必須騎牛游過,因水牛在水中時會撒尿,於是當地有句「牛不牽過溪不放尿」的諺語,牛尿港則因此得名。最後一個說法則是牛條灣溪的出海口河道彎曲窄小、溪水量少,宛如牛尿而得名。

  原本夾在蚶子寮與成龍村間主要區塊的成龍濕地,其實原來是一片田地,推測約在日據到光復後,多以甘蔗為主要作物,然而就在民國75年韋恩颱風侵襲下,農田鹽化無法耕作;同年艾貝颱風後則因為多年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地層下陷,使得倒灌的海水無法退去,遂成就了今天的成龍濕地。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焦點】

拒馬籓籬下的八煙聚落

文.圖/陳建志 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

  八煙因地熱噴發煙霧裊裊而得名,八煙聚落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北邊與金山市區交界之迎風面,南高北低盤據著魚路古道,居高臨下要衝,八煙周邊展望良好自古即有「八煙望洋」景觀。八煙的傳統產業有水稻、茶、旱作、硫磺及魚路古道帶來經濟活動,自古以來就是台北盆地北邊重要經濟活動據點,因此留下豐富人文生態特色,也是推動環境教育、生態旅遊、工作假期及永續環境的極佳場域。

  目前八煙聚落謹存少數幾戶人家,彼此之間也有親緣關係,可見目前世居於此的當地住戶民風淳樸保守,也因此才保存著半世紀前的優閒農村聚落,近年來許多老師與NGO夥伴都極關心八煙聚落發展,希望不要讓陽明山地區的土雞城文化干擾八煙的寧靜。 

八煙的水漾 

  水是生命的泉源也是文化的起源,八煙聚落的水源來自陽金公路上方的磺嘴山區,水源順著砌石水圳流經聚落,提供居民日常用水與農田灌溉所需。八煙的水圳網絡與中國雲南大理、麗江的水渠有異曲同工之妙,活水流經帶動社區之生活、生產與生態,只要水源地環境不被破壞,八煙就無水資源匱乏問題。八煙水質鮮美甘甜,許多外地人都前來載水回家飲用。八煙居民都在自己屋前設置洗滌池,水圳流水終年不斷,因此八煙居民並不必要特別設置儲水設施之必要,這也是環境教育的好題材。 

  水圳流水川流不息、梯田蓄水調節氣候,蒸發的水氣營造八煙聚落終日雲霧裊裊,同時也孕育著八煙聚落的生態環境。八煙聚落南高北低,順勢而下的水流聲音在寧靜的聚落中格外清晰。水圳流水聲搭配梯田天光反射的湖光山色,宛如世外桃源般。 

八煙的梯田 

  梯田就是里山倡議所涵蓋之森林生態系與平地之間的棲地,八煙的梯田令人驚艷流連,八煙聚落的縱橫交錯水圳及輝映湖光山色的傳統砌石梯田成為八煙聚落目前最誘人的元素,梯田是當地石頭、水漾與生態系的整體呈現。原來的梯田大多已長期旱化種植旱作,但是八煙聚落居民在農休期間都會將旱田蓄水以防治土棲病蟲害,因此多數旱田也都還能保有蓄水機能。近年來林務局也補助NGO團體在八煙聚落進行水梯田復育工作,增加八煙聚落的特色景觀。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綠色瞭望】

泱泱大湖洞里薩

柬埔寨的心臟

文.圖/趙榮台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李玲玲 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提起柬埔寨,通常會讓人聯想到的,不外乎首都金邊和吳哥遺址;尤其是充滿文化、歷史風味的吳哥遺址,自從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已經成為柬埔寨旅遊的必到之地。 

  有人戲稱參觀吳哥遺址,除了看石頭還是看石頭,其實,石頭反映了高棉王國豐富的社會、文化、歷史,難怪吳哥遺址吸引的觀光客每年以20%的速率成長,2013年的遊客人數已達200萬,成為東南亞地區最熱門的旅遊景點。相對而言,高棉文明的搖籃──洞里薩(Tonlé Sap)湖,卻還沒有受到觀光客的青睞。晚近雖有旅行社開始提供半天到一天的洞里薩湖之旅,然而比吳哥遺址更為浩瀚的洞里薩湖,短短一日遊只能蜻蜓點水,根本無法體會洞里薩湖的泱泱之風。 

魚米糧倉 

  洞里薩是高棉語「大淡水河」或「大湖」的意思,事實上,位於柬埔寨心臟地帶的洞里薩正是湖與河的綜合體,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泊。洞里薩湖的湖口連接洞里薩河(Tonlé Sap River),洞里薩河向東南婉蜒100餘公里後,與由北而南的湄公河會合於首都金邊。每年11月到翌年5月的枯水季(旱季),洞里薩湖的水排入湄公河,湖面急遽減少到2,700 平方公里,湖深僅剩1公尺。然而在6月到10月的豐水季(雨季),湄公河水暴漲,下游的湄公河三角洲既被洪氾淹沒,河水乃反向從湄公河灌入洞里薩湖,湖面因而急遽擴張,最大面積為16,000 平方公里,湖深可達9公尺,周遭的田地與森林全數沒入湖水。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訊 News】
 

1600+200+……

紙貓熊世界之旅在台灣

文.圖/本刊編輯部

從台北再出發 

  WWF致力於保育的工作,在法國分會成立35週年(2008年)時,邀請法國紙雕藝術家Paulo Grangeon採用回收紙、天然米飯製成的漿糊,手工創作環保紙雕貓熊共1,600隻,在巴黎鐵塔前展覽,慶祝分會35週年以及宣傳保育的理念。由於展覽廣受好評,便開啟了世界巡迴展之旅。 

  在圓仔誕生的巧合之下,左腦創意行銷與台北市政府、南山人壽於是邀請Paulo帶著他的紙貓熊們來台北展覽,成為貓熊世界之旅的亞洲第一站。 

  由工作人員以及台北市的國小學童一起將紙貓熊擺設出來,現場也有大型貓熊與台灣黑熊裝置吸引民眾合影留念。郝市長致詞說到,舉辦紙貓熊展的目的是為了保育瀕危的貓熊,同時也要瞭解國內的瀕危物種有哪些,例如台灣黑熊以及中華白海豚的族群數便比貓熊還要少,更急迫需要我們大家的關注與保育;台灣作為亞洲展的第一站,期許台灣的保育工作也要更積極,成為亞洲國家的領頭羊。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Hits / 1352   Update / 2016-08-17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