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第124期選文
【2014生物多樣性特報 】

陽明山的特別住民

兩棲爬行動物巡禮(上)

 
文.圖/向高世 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

  對於住在大台北,又喜歡從事自然觀察的人來說,陽明山絕對是一個令人難以忽視的區域。對於筆者自己來說,從就讀文化大學生物系,大二時搬到山上住宿開始,周遭豐富的生態,就一直是課餘在野外印證書本所學的「戶外教室」,乃至於之後,由研究蜥蜴開始,漸次踏入兩棲爬行動物的世界,陽明山也一直是個累積野外「兩爬」功力的好地方。即使在今天每星期上文化大學兼課之餘,只要遇到天候狀況還不錯的日子,就忍不住想課後待在山上晃晃,看看會遇到甚麼有趣的兩棲爬行動物,加上多年來在此區域帶領過的戶外解說活動以及受委託的調查,跑得次數夠多,自然對此區域的兩棲爬行動物相(herpetofauna)的狀況累積了不少心得。        

陽明山的兩棲爬行動物紀錄 

  談到陽明山的兩棲爬行動物資源,就現有解說教育相關書籍(楊,1991;楊等,2013)的出版來看,蛙類算是資訊上較易取得且最為人所熟知的,以記錄過的種類來看,若不含過去曾於大屯池紀錄的外來種美洲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us Shaw, 1802)以及2013年才被發現,於中正山一帶建立族群的莫氏樹蛙(Rhacophorus moltrechti Boulenger, 1908),陽明山及其鄰近區域可見到的蛙類,有20種(表一)(註1),約占台灣已確認原生蛙種的七成(20/29=68.96%)。

註1:表一〜表四

  關於爬行動物,目前此區尚無解說教育相關書籍,僅有部分的動物調查報告有提及,在此筆者則綜合相關文獻及個人於此區之紀錄,簡述如下:

  首先是蜥蜴的部分,若除卻早期文獻所提及的疑問種─截趾虎(裂足蝎虎)(Gehyra mutilata Weigmann, 1834)(Wang & Wang, 1956)不算,記錄有13種,占台灣本島已確認種類(不含外來種)尚不及一半(13/32=40.06%)(表二);其中必須特別注意的是,雖然斯文豪氏攀木蜥蜴在台北市區的公園或校園中還算常見,但陽明山上所見到之攀木蜥蜴基本上都是黃口攀蜥,早期不少文獻或資料庫都有錯記的情況。

  在蛇類的部份,就種數來說,此區確認紀錄的蛇類有36種,約佔台灣目前所記錄過原生陸棲蛇類的七成六(36/47= 76.59%)(表三),周等(1995)所提及的菊池氏龜殼花(Trimeresurus gracilis Ôshima, 1920)則明顯為誤記,而此區相對上並不難見到的擬龜殼花(Macropisthodon rudis rudis Boulenger, 1906),亦常有被民眾誤認為鎖鏈蛇(Daboia siamensis Smith, 1917)或其他毒蛇的情形。

  至於淡水域及陸棲的龜鱉類的部分,雖然台灣原生的種類在此皆曾發現(表四),但由於此類群的人為棄養或放生行為相當嚴重,是否為原生族群則是必須考慮的部份。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觀察站】

海洋尋聲記

文.圖/范欽慧

  這十多年來,台灣廢核聲浪前仆後繼,加上燃煤電廠所帶來的環境負擔,如何發展再生能源成為當務之急。2009年開始,政府制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到了2013年,經濟部能源局跟兩家獲得「風力發電離岸系統示範獎勵案」的民間業者簽約,目標是在2015先架設4座示範型的離岸風機。

  根據兩家業者的規劃,未來的風場位置分為兩區,一處是是在彰化縣芳苑鄉外海11公里,水深25至40公尺處,將設置30座風力機,從這裡應該可以遙望到那片曾經上演反國光石化興建的溼地。另一處則規劃在苗栗縣竹南鎮外海1至5公里,水深5至30公尺處,設置30座風力機,而這裡也就是我今天要拜訪的海洋現場。

  針對離岸風場的設置,更讓人關注的焦點,就是噪音問題。從一開始的海底打樁,到後來啟動所帶來的運作聲響,絕對是驚天動地的舉動。隨著水下聲學研究技術的發展,科學家開始關注那些生活在海洋的哺乳動物,是否會因為人類的干擾而受到波及?特別是這些離岸風場設置地點,正好也是那群讓國光石化停建的重要理由─中華白海豚迴游出沒的地點,因此開發單位找上研究單位,希望他們能針對這些地區的水下環境先進行相關的調查,來掌握更多資訊。

  面對台灣即將而來的離岸風電場,陳琪芳團隊的研究領域,就扮演十分重要的關鍵,除了建構台灣海峽水下的聲場資訊,也必須設法幫忙減噪,例如在風機外圍起氣球牆,或是在水底產生雙層氣泡的遮蔽,來協助減少水中噪音的擴散,在兼顧環保與發展再生能源的目標下,這樣的技術被寄予高度期待。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生態焦點 】

石虎的生存之道

文.圖/劉威廷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石虎死亡筆記本 

  2013年4月9日,筆者接到高速公路局苗栗工務段工程司通報「疑似有石虎在國道上被撞死」,隨後收到的電子郵件中的照片確認了這隻不幸動物的身份。在國道1號造橋收費站南側不遠處遭「路殺(road kill)」的這隻石虎,是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整理的石虎路死名單中的第7筆紀錄。

  為此,高公局邀請了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的陳美汀老師,為苗栗和大甲工務段的員工進行教育訓練。上完課不到2個月,苗栗段就發現了國道第一筆的石虎路死紀錄,而2013年11月和2014年1月,大甲段也在國道3號台中外埔和苗栗苑裡分別發現一筆遭到路殺的石虎,這是育秀名單上的第12筆和13筆紀錄。這份自2011年開始統計的名單中讓大家發現以往不曾注意的問題:從2012年4隻石虎路死紀錄,到2013年的7隻,這個數字是顯示石虎路死情形正在增加中嗎?又還有多少這種長得像貓咪的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橫屍在鄉野路旁沒有被人發現呢?

一條道路對生態的多重影響 

  隨著人口增加,需求增加,道路路網密度增加,開發道路對生態的影響也愈受重視。一條道路從施工開始即持續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而其中大部分是負面的: 

一、道路施工時會造成工區附近的自然棲地消失破壞,動植物死亡或遷離,影響範圍也包含原物料開採和機具運輸的道路沿線生態; 

二、通車後道路可能造成週邊物化環境的改變,包括土壤被壓實、地表逕流受阻等水文環境的改變、道路表面吸收的熱量在夜間散出形成熱島效應、車輛行駛和道路維護產生的重金屬、噪音和空氣污染等; 

三、道路改變環境後,人類活動的增加成為外來種入侵的管道、加速外來種入侵的腳步; 

四、野生動物可能被行駛的車輛撞死,也可能因為棲地被道路切割破碎化,形成族群交流的障礙而造成區域性族群滅絕; 

五、一條道路開發後會衍生各種類型的二次開發,包括其他道路的接續延伸、各類建物的開發、觀光遊憩活動增加等,都會擴大道路對生態影響的距離和程度。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2014生物多樣性特報】

里山.里海

鄉村農業地景保全活用

文.圖/李光中、鍾孟瑾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2012年12月上旬,日本筑波大學吉田正人教授應林務局和王鑫教授的邀請,來台灣進行世界自然遺產和生物多樣性等兩方面主題的考察及演講,也帶來他的新書《世界自然遺產與生物多樣性保全》。考察行程規劃上,首先由台北到達宜蘭,由林務局官員和學者陪同,踏查台灣的世界自然遺產潛力地之一的「棲蘭山檜木林」,並針對未來提名範圍和核心資源內容給予若干建議;接著到花蓮,由筆者規劃及帶領和生物多樣性有關的行程。由於只有一整天的時間,筆者建議吉田教授踏查花蓮縣最東南角的富里鄉豐南村「吉哈拉艾文化景觀」,途中可順道參訪鳳林鎮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並一路欣賞縱谷鄉村風景,吉田教授欣然同意。 

  為什麼選擇以梯田和水圳為主題的吉哈拉艾農業文化景觀作為考察地點呢?緣起於筆者和吉田教授都參加了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召開的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大會期間,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和日本政府環境省共同啟動「里山倡議」,筆者才知道有關如何維護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村生計,也是國際間討論生物多樣性保育和利用的重要議題。而豐南村吉哈拉艾水稻梯田、水圳等農業文化景觀,正是里山倡議所希望保全和活用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同時,筆者於2011至2012年間,協助花蓮縣文化局和豐南村居民共同討論規劃豐南村吉哈拉艾文化景觀時,即是以里山倡議的願景、方法和行動策略「三摺法」為規劃架構。其後,吉哈拉艾文化景觀也順利在2012年5月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登錄。因此,在規劃吉田教授2012年12月的花蓮行程時,便順勢將吉哈拉艾列為踏查重點。

田野踏查的發想和規劃理念

  離開豐南村往台北的回程途中,吉田教授向筆者表示筑波大學有一「全球交涉力人才培育學程(Global Negotiation Program, GNP)」,係結合該校人文與社會科學、世界遺產專攻、商學等三面向的跨領域研究所學程,其中最重要的課程之一是完成國外的田野調查。因此每年要在國外選擇一地,進行主題調查和研究。例如2012年3月間,該課程前往菲律賓伊富高省Hungduan地區的水稻梯田聚落,該地屬於世界遺產文化景觀「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的一部分。透過伊富高大學的協助,以踏查、訪談和論壇等方式和在地居民互動,以「對Hungduan居民而言,什麼是遺產?」作為核心問題,探索居民觀點中在地遺產的分布、意義和價值。吉田教授詢問有無可能安排該課程下一次考察地點在豐南村?筆者立刻表示贊成,並且表示會邀請東華大學研究生一起協助,以促進兩校研究生互相學習和交流。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2014生物多樣性特報】

海中超級明星與上班族

挽救瀕危龍王鯛和隆頭鸚哥魚

文.圖/鄭明修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多年前我就發現龍王鯛和隆頭鸚哥魚在台灣珊瑚礁海域都已陷入瀕臨絕種的危機,牠們都是最大型的珊瑚礁魚類,再不積極搶救,恐怕其族群數量已經不足以恢復原有資源量,更迫切需要列入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任何物種要列入名錄,都需要詳細調查清楚其野外族群數量,然而目前所有台灣2,000多種海水魚都沒有任何一種被列入;其主要關鍵因素是海水魚必須經由漁撈捕獲量和潛水長期調查監測分析,才能評估是否瀕危,再加上一般民眾長期認為海水魚是食用類魚種,如同雞鴨牛羊,不清楚牠們並非養殖魚類,而是真正野生動物,因此申請列名瀕危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之路格外辛苦。 

龍王鯛是海中超級明星 

  民國69年我在墾丁潛水調查珊瑚覆蓋率時,第一次在水裡遇見一尾170多公分長的龍王鯛游到我面前約2公尺處,轉動眼睛看著我,我害怕如此巨大的魚是否會攻擊我而停止不動與牠對望,一會兒巨大的身影才游走;然而這是我在墾丁第一次遇見龍王鯛,同時也是我最後一次,因為後來在墾丁潛水34年再也沒有遇見任何一尾龍王鯛。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綠島和蘭嶼潛水經驗中,逐年減少看到龍王鯛或隆頭鸚哥魚在海中悠游的身影,偶爾只聽聞或見到報紙上一尾尾被魚槍獵殺或被釣起來登報炫耀,驚覺這兩種魚在台灣來日不多,有可能會滅絕。 

華人海鮮文化讓牠們消失中 

  眾所周知,香港人很早就特別喜歡吃龍王鯛,香港和廣東人稱波紋唇魚(俗稱:蘇眉、青眉)一公斤價格高達3,000元台幣,而且他們即將把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吃光,甚至向印度洋和紅海周邊國家進口。各地漁民獵捕龍王鯛是為滿足國際高檔活魚市場的需求,其資源量早已因過度捕撈而瀕危。一般野生幼魚以活魚方式出口或者在箱網中暫養,其捕獲率、魚的個體數和密度在東南亞國家許多地區都在急速下降;尤其牠們的性成熟的年齡晚,壽命長(龍王鯛可活40多歲,體長可達229公分,體重可達200公斤以上),繁殖力低,在高強度的捕撈下其資源恢復非常慢。特別是這兩種魚在晚上都會在特殊珊瑚礁棲息地的洞穴內睡覺,變成潛水獵者容易尋找到和接近,造成牠們在很多有人居住的珊瑚礁島嶼海域迅速消失。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登陸中國】

他看 他站 跪種樹

看中國黑土地如何永續經營

文.圖/陳建志 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

珍稀的黑土地 

  黑土地是寒溫帶針葉林落葉所形成,因緯度高冬季長,微生物分解速度緩慢,植物中的有機質得以大量留存在土壤中。歷經300〜400年的時間,這些落葉堆肥能形成1公釐厚的黑土。黑土地腐殖質豐富,適宜農耕素有「土壤之王」稱號。 

  世界三大黑土區包括:烏克蘭大平原,面積約190萬平方公里;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積約120萬平方公里;中國的黑龍江和吉林兩省(松嫩平原),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由於黑土肥力極高,三大黑土區先後被開發成世界上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俄羅斯出兵烏克蘭與黑土地的糧食戰略問題不無關係。 

  三大黑土區在開發過程中都曾經或正在受到水土流失的嚴峻考驗。烏克蘭大平原和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勢平坦,坡地較少,土壤主要受到風的侵蝕。東北平原並不是典型的平原,它的黑土區地形多為波狀起伏平原和台地,坡度雖緩但坡度都很長,當地人稱之為「漫川漫崗」。這種特殊地形,使得東北黑土地的水土流失比其他國家嚴重。 

  東北是清朝政府發源地,清政府入主中原,頒佈了「封關令」,不許漢人或其他民族出關墾殖,當時東北人口不到100萬,生態環境自然而被譽為北大荒。為了糧食生產及民生大計,道光及光緒皇帝分別頒布了「開關令」鼓勵漢人進入開墾,目前東北人口約1.2億人,占中國人口總數的9.2%。 

  東北的黑土地大都採「坡耕」方式耕種,且沒有發展良好灌溉系統。在大規模移民墾殖、高強度開發利用與不合理的耕作措施,造成黑土區水土流失非常嚴重,生態退化狀況令人擔憂。根據研究報告指出,以現在的侵蝕速率,再過40〜70年,肥沃的黑土將可能流失殆盡。目前大多數地區的黑土層,都從原來的1公尺厚度,流失到只剩下20公分或是全流失。 

  因此,減緩或防止黑土區坡耕地水土流失已成為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學問题。對東北地區的永續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黑土地流失對中國來說不僅是民生問題,更牽扯到國家安全議題。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Hits / 1625   Update / 2016-08-17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