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生物多樣性特報 】海洋生態殺手 海漂垃圾
【2016 生物多樣性特報】

海洋生態殺手

海漂垃圾

文.圖/鄭明修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最近十年來,海漂垃圾已很快竄升為破壞全球海洋生態環境的頭號殺手,也成為聯合國海洋污染防治的重點課題之一。四面環海的台灣本島和離島海岸已被來自世界各地的海漂垃圾所危害,垃圾隨著東北季風和洋流漂送堆置,台灣再也沒有自然純淨的海灘,海洋生物的棲地被污染,伴隨生態系逐漸崩毀,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嚴重性嗎?尤其台灣離島淪為中國垃圾場,如何解套呢?
大洋垃圾渦流區有如垃圾濃湯 

  人類所製造的塑膠垃圾,百年也不易分解,經由洋流漂送到最遙遠的海洋生物棲息地,成為海洋生物殺手,同時威脅海洋生態和人類健康。5年前科學家調查發現,全球三大洋有五個海域形成「垃圾渦流區」,最早為人所知的是北太平洋區靠近美國加州外海約1千多里外,超過139萬平方公里,將近台灣39倍大的面積。渦流區裡遍布各種海漂廢棄物,包括瓶蓋、寶特瓶、牙刷、集魚用燈泡、塑膠漁具……,以及以億兆計算的塑膠碎片和保麗龍顆粒,在海中載浮載沉不斷漂流。這些垃圾經由海水和烈日侵蝕下崩解成細碎片,形成超大規模的「塑膠濃湯」,衝擊全球海洋生態,眾多魚類一張口就將塑膠吃下肚,大魚吃小魚,人們再捕魚來吃,這些未知塑膠之毒終究還是回到人類身上。很多國外照片顯示眾多的信天翁成鳥或雛鳥不明就裡死亡,從殘骸中發現牠們胃裡竟然有鈕扣、打火機、可樂和礦泉水的瓶蓋。許許多多無故死亡的海豚、海龜和深海魚類也都有相同的遭遇。筆者建議要讓垃圾渦流區不再擴大和惡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少用塑膠製品,即使不得已使用,也要進行回收。

防治海漂垃圾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 

  2015年10月在智利所召開「Our Ocean Conference」(海洋高峰會)有56國代表出席,呼籲國際社會正視人類對於海洋的破壞,需要積極採取行動。其討論關切議題主要是:海洋保護區、海水酸化、海洋污染、永續漁業、社區參與及能力建構等。其中海洋污染討論重心是海洋圾圾問題,特別是清潔用品、化妝品柔珠或奈米大小顆粒的塑膠(微粒)的數量急遽增加,不僅危害到海洋生物(如魚類、海龜,甚至海鳥),也間接影響到人類的經濟活動和以魚類為食的安全問題。美國將在2016年投入150萬美元,嘗試減少海洋生態系的海洋垃圾。歐盟更推動「回收資源經濟」,希望在2019年將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量減半。美國近年協助菲律賓和印尼沿海社區將漁具類海洋垃圾轉化為能源,近期將與中國簽署協定,從廈門、山東威海、舊金山及紐約等四個港口開始合作減少垃圾量。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資料,目前每個人每年平均會用掉167個寶特瓶,而且全世界每秒鐘會有1,500支寶特瓶被掩埋或進入海洋裡。在台灣我們每年用掉45億支寶特瓶,其中至少有3%的寶特瓶,約1.35億支沒有被回收。這些下落不明的寶特瓶很可能大部分最後都成了海漂垃圾,「減少使用寶特瓶、做好寶特瓶回收」是台灣本身減少海漂垃圾來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完整精彩圖文,請上誠品等各大書局(金石堂除外)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購買大自然雜誌
Hits / 3574   Update / 2016-08-17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