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第93期
2006年10月25日出版

中國的海洋,在清朝的北洋艦隊葬身渤海而失去成為海上強權的機會,卻在1996年中國發佈的「中國海洋二十一世紀議程」有了依循的基本政策和原則;台灣的海洋,可以是南島文化的延伸,也可以是短短的四百年台灣史;還有達悟的海洋、鯨魚的海洋、漁人的海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需求勾勒出我們未來的海洋,但願這些都是我們永續的海洋。

口口聲聲表明自己是海洋子民,是海洋國家,擁有海洋文化,但捫心自問:我們的海洋資源在哪裡?有多少?怎樣經營,怎麼永續?我們又是怎麼對待這環島四周的海洋?有多少保護復育在海洋?最親近人們的海岸線及潮間帶,我們又是拿什麼態度對她們?

國內研究海洋的專家學者很多,而且我們有漁業主管單位,以及保育研究單位,因此探討海洋議題時,產官學研齊聚建言,要出版的絕不僅僅是這一期「大自然」的幾篇文章就可含括;緣自於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在今年年底為舉辦生物多樣性海洋培訓班,同時編譯美國保育基金會出版之【海洋生命】一書的印行,本刊基於多方考量,想將國內的海洋現況報導給我們的讀者,於是企劃這一個小專題,一方面彌補無法在一期詳進的報導國內海洋事務的遺憾,雖然我們對新聞性、嚴重性、呼籲性的海洋議題在每一期未曾遺漏;但一次讓這麼多位海洋研究者同時發聲,是近幾年難得的事,專題中有用心觀察海岸、記錄海岸的新聞工作者,有海洋最強悍的保育學者、有研究蘊育海岸生物豐富的紅樹林專家,更有參與國家重要政策與研究多年的學者,由他們一一來為我們期盼的永續海洋闡述說明台灣海洋的希望、台灣海洋的明天。

跨海而來時的豪氣霸權,固然引人回味,但對待珍貴、脆弱、神秘的海洋家族時,我們要多一點愛心與遠見,讀過這幾篇沉重的文章,希望喚起您塵封已久的心,朝湛藍海洋奔去,為海之家族盡心盡力。 ──本刊編輯部
標題 作者 頁數 閱讀
【社論】從「漂鳥計劃」看台灣農業的未來 文╱楊平世
1
【海洋台灣】海洋台灣 海洋子民 文╱本刊編輯部
4
【海洋台灣】再見.海岸 文.圖╱柯金源
6
【海洋台灣】變遷中的藍色國土 文.圖╱鄭明修
24
【海洋台灣】枷椗十誡 文.圖╱薛美莉、黃生
30
【海洋台灣】臨海日記 文.圖╱郭道仁
38
【海洋台灣】跟隨海洋的脈動 文.圖╱范欽慧
48
【海洋台灣】大藍海洋 台灣海洋資源未來的永續發展 文.圖╱卲廣昭
54
【2006生物多樣性特報】蘭嶼的兩棲爬行動物 另類生態旅遊 文.圖╱向高世
64
【自然百分百】芋頭 具養生的食材(十) 文.圖╱簡錦玲
72
【自然與文化相遇】隨想 文.圖╱林芳儀
76
【綠色瞭望】封溪護魚的各種面相(上) 文.圖╱左承偉
78
【生態觀察站】林間巧遇綠色精靈 呂氏攀蜥 文.圖╱余義群
84
【他山之石】「異軍」突起 北海道共働學舍的另類農場經驗 文.圖╱陳美芬
88
【他山之石】鎂光燈背後 島嶼狐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文╱林芳儀
圖╱Gary Roemer
94
【生態焦點】全民選國鳥 那隻最具國鳥相? 文╱林如森
100
【大地記載】我們做了些什麼? 輯╱本刊編輯部
106
【編輯室報告】萬物之始,萬物的歸處 文╱本刊編輯部
116
Hits / 533   Update / 2016-08-19

可不定期獲得
-活動訊息
-最新保育新知
-優先參與活動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溫室104室
電話:02-27872289
傳真:02-26535722
聯絡信箱:swanint@seed.net.tw
 

郵政劃撥帳戶
帳號:05236661
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個人入會申請書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版權所有